
从王家大院出来,我们便集中坐上大巴,急忙赶赴平遥古城。等到达时,已近晚上八点半了。因为古城保护的原因,车停北门,换乘景区电动观光车进入。




观光车在灯火幽暗,黑咕隆咚的巷弄中迂回辗转了好一会儿,终于来到了“文渊奎”客栈。待入住停当,已是晚上九点钟了。





因为我们只住一晚,故两人甫放下行李,旋即就出门去逛街看夜景了。在这个点,古城的夜市还是比较热闹的,灯火璀璨,流光溢彩。由于十点多就回房了,故我俩也不知道平遥的夜经济和夜生活究竟延续到几点。但即便如此,也算领略了一下古城夜色的魅力了。




由于到访的游客较多,据说当天有十六万人之多,造成古城内一铺难求。我们团队的人,被分到了相邻的几个地方入住。也不是标间,而是位于阁楼上的一个大床房间。于是乎,两个老男人,在一张大床上,头脚一颠一倒,将就了一个晚上。




第二天一早,天下起了小雨,但丝毫没有减退大家的游兴。在客栈里匆匆吃过早餐,一队人马在导游的率领下,来到了南门,亦即“南薰门”的城墙下。于是经过扫码检测,登上了古城墙。



根据介绍:
平遥的古城墙,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了。其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进行了扩建。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





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





对于现存于山西中部的这座古城,我早期看过媒体对上海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阮仪三的采访。正是这位老人,大声疾呼,极力奔走,认真规划,细致工作,才使这座古城得以完整的保留和恢复,其人功不可没。如今,我站在城墙上,俯瞰着古城内的街巷和民宅,让我再一次地升腾起对这位老人的崇敬之情。





在“迎薰门”,我看到城墙岿然,城门双重,给人以厚重敦实之感。入门而上,城墙上,城楼屹立,气势宏伟。雄伟的城楼高悬着“四省通衢”的牌匾,意为四通八达。这四省之谓,即内蒙、河南、陕西、河北也。





城墙上,一排土炮排列着,加之几组守城官兵的雕塑,形神兼备,仿佛把人们带入到古代当年的特定场景,眼前犹见刀光剑影,耳旁如闻厮杀炮声。是的,在冷兵器时代,城墙向来就是抵御外敌,护卫家园的有效屏障。那些守城的官兵,为了城池的安危,拼死战斗,人在城在,那是一种多么豪迈的英雄气概。





现存的平遥古城墙,平面略呈方形,周长六点二公里。其按照中国古代城建制“山水朝阳
,龟前戏水,城之攸建,依此为胜”的说法,形成了一个“龟”形格局。





其南门是头,是为“南薰门”;北门是尾,是为“拱极门”。东西四座城门为四条腿,上东门是左前脚,曰“太和门”;下东门为左后脚,曰“亲翰门”;上西门是右前脚,曰“永定门”;下西门为右后脚,曰“凤仪门”。而古城中心,另建有一座市楼,是古城内唯一的楼阁式高层建筑。街道的两端,还建有“听雨楼”、“听风楼”等楼阁建筑。




现存的平遥古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其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古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巷弄盘根错节,商铺鳞次栉比,票号星罗棋布,镖局威名卓著,文脉渊源厚重。漫步其中,通过一座座房子,一个个物件,一条条传闻,一件件实例,依然可以看到明清时期的旧时风貌,感受其那个时代的辉煌和荣光。




只是苦于时间窘迫,不能详观细察。照旅游部门的建议,应以一至两天为宜,可我们只有早上至中午区区的四个小时。 匆匆的游览告一段落了,也给大家留下了一些念想。古城要看的地方还有很多,今后还有机会再来吗?




于我而言,平遥古城还是富有吸引力的。那古城旧墙,老街小弄,票号镖局,寺观庙宇,都浸润着过去的时光,烙刻着岁月的印痕。江南的古城、古镇去过不少,但这种北方的古城,还是第一次亲临感受。它给予我的新鲜感和震撼力是不言而喻的。




在即将离开的一刹那,我望着那高高的城墙,透露出森严的气氛。而城墙内,那夹杂着商业味和烟火气的街道,巷弄,却蕴含着一种古韵今风。这既是平遥古城历史脉络的延续,又是它继往开来的潜质。



平遥古城,从古代走到今天,还将面向未来,它需奉守的,还是“宁静致远”那个词。巧合的是,其本身的名称中或许已经暗喻了。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1年11月2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