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楼
上篇介绍的是解州关帝庙中轴线南区(前院)的基本面貌,其中包括了端门、结义园、结义坊、雉门、四龙壁、午门、御书楼、崇宁殿等。本篇则介绍中轴线北区(后宫),即“气肃千秋”坊、春秋楼、御园等情形,并将上篇未附入的午门和御书楼处的石雕、刻碑等呈现于此。

午门前石雕1

午门前石雕2

午门前石雕3

午门前石雕4
午门是一座石雕回廊的厅式建筑,周围有石栏杆,栏板正反两面镌有各类人物及其他图案一百四十余幅,洋洋大观,颇有童趣。加之御书楼周围的不少刻碑和牌匾,有御题的,有记事的。这些物件,若要一一看来,是破费功夫的,时间根本不允许。故只能拍得一二,聊作纪念。

午门前石雕5

午门前石雕6

御书楼前石雕1

御书楼前石雕2
进入后宫,我看到以“气肃千秋”坊和春秋楼为中心,左右有刀楼、印楼对称而立,还有钟亭和碑亭相映。在那逗留片刻,便穿过厚载门,步入御园。

御书楼:《重新建大庙增修结义园记》

御书楼:《重修解州关帝庙碑记》

左:《祭关帝文》

御碑
御园宏大幽深,风景优美,池塘假山,厅堂亭榭,回廊幽径,环境宜人。与前面所历的殿堂景观,形成鲜明的反差,让人视野开阔,神清气爽。但囿于时间,也只能走马观花,匆匆一览。

“气肃千秋”牌楼远

“气肃千秋”牌楼近

“麟经阁”(春秋楼)

“麟经阁”简介
赏过御园,我等便从东线返回至端门东南角,即“万代瞻仰”石坊处。
这是一座人人看了都会惊叹不已的石牌坊,看边上立牌简介,其始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是主庙现存牌坊中历史最悠久的。

“刀楼”

“刀楼”简介

“印楼”

“印楼”简介
整座牌坊由青石垒砌而成,三间四柱五楼庑殿式,面宽7.36米,通高9.04米。正面楷书“万代瞻仰”,背面楷书“正气长存”。牌坊的精华部分为正、背两面雕饰的三国故事图,人物众多,其中祥云、瑞兽、仙鹤、繁花点缀其间,动静相宜,情景交融。雕刻手法苍劲,纹饰精细,堪称明代石雕艺术中的杰作。

“厚载门”

“御园”在望

“御园”影壁

“福寿台”
如果时间够的话,还想去西线看看,其南端还有一座“威震华夏”木牌坊,它与上面的那座石牌坊分列端门的西、东两侧,向世人昭示着关公及关公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显赫地位,使人肃然起敬。

文化长廊

“福地放生池”、“画舫斋”

“圣行祠”

“揽月亭”
在钟楼前,我看到两侧立有两块石碑,一块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一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其极力保护,并一再拨款,对这座庙宇进行维护修复,使之基本上恢复了历史的原貌。

文化长廊回廊

“忠义堂”

古枣树

“鹅囿”
明人吕子固在《谒解庙》诗中,曾无限感慨地吟咏道:“正气充盈穷宇宙,英灵烜赫几春秋。巍然庙貌环天下,不独乡关祀典修。”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关公的崇拜和敬仰,以及关帝庙遍布天下的盛况。

东线走道

照壁
关公,从一个人,演化为一个神,这可能是他自己生前也未曾料想到的。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尤其是在宋元明清四代王朝所处的中国封建后期社会中,解州关帝庙作为进行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和教化的一个重要场所,封建统治阶层,通过加封、赐匾、祭祀等活动,在这里对他的臣民灌输着封建伦理道德和纲常思想;而普通黎民百姓,到这里虔诚地参拜祭祀,从关公身上学习高尚的为人处世原则和品格。

“万代瞻仰”石坊正面

“万代瞻仰”石坊背面:“正气留存”

雕刻精美

“万代瞻仰”石坊简介
作为一名平凡的游客,来到这里,尽管行迹匆匆,但也能亲身感悟到关公这位历史人物对人们亘古及今的启迪作用。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我们祈求什么,能够得到什么?

省文保碑

全国文保碑
我想,那就是要学习关公的一身正气,始终做一个正直的人。这,或许就是他给予人们最大的财富吧?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1年9月27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