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东三公里的峨嵋塬头上,与鹳雀楼同属五老峰国家旅游风景区,两者距离也不远。
其实,那天我们是先去的普救寺,再去的鹳雀楼。但因先提及了旅行社张导在车上就朗诵了《登鹳雀楼》诗,为了叙述方便,故先编发了《鹳雀楼》一文。



未去之前,想那普救寺,也就是一座寺庙而已。但当我真正到了那里,才知道普救寺不仅是一座千年古刹,还是一个浪漫的地方,是我国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地。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描述了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其中情节曲折,跌宕起伏,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七百多年来,流行甚广,脍炙人口。



而普救寺,这座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古寺,也因王实甫《西厢记》笔下的主角张生和崔莺莺而活色生香,名闻遐迩。
照例说,佛门是清净地,又怎会演绎出男欢女爱,卿卿我我的故事呢?由此可见,佛祖还是宽宏大量,谙通人性,成全人间好事的。依我看来,真是善哉善哉啊。



走进寺院,台阶高启。抬头就是耸入云端的“莺莺塔”。该塔本名“舍利塔”,是寺院内的瞻礼建筑,因张生和莺莺恋爱的故事发生在塔下,故后来干脆以莺莺的名字俗称了。1986年,该塔在原基础上重修,凡十三层,高五十米。加之本来塬高就有三十米,故其高度竟达八十米左右。



莺莺塔为世界奇塔之一。她和我国北京天坛回音壁、四川石琴、河南蛤蟆塔同属四大回音建筑,但其声学效应最为显著。游人在塔西击石,即可听到清脆悦耳的“咯哇!咯哇”的蛙鸣声。



为了营造气氛,塔下院墙外还放置了一只石雕蛙和两只鎏金蛙,游客便可以卵击石,体验一把。据说在建造该塔时,有师徒两人比艺,留下了一件旷世罕见的杰作,一段给人启迪的佳话。于是,这“普救蟾声”,成为古时“永济八景”之一。



我顺着墙边以玻璃覆盖的“莺莺小道”,仿佛一步步走入了《西厢记》中特定的场景。我曾读过《西厢记》的小说,以及看过据以改编的同名越剧和电影,而面对那一座座与之密切关联的建筑,如张生借宿的“西轩”,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院”,白马解围之后张生移居的“书斋院”等,于陌生中又似乎有点熟悉。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这本是北宋著名词人晏殊的诗句,现在被用作“梨花院”的门对,我以为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梨花院”,俗称“莺莺院”。作为《西厢记》中老夫人、莺莺、红娘在普救寺的寓居之所,北正房为老夫人居室,西厢房为莺莺和红娘居室,东厢房为欢郎的居室。《西厢记》中的“惊艳”、“赖婚”、邀宴、跳墙、拷红等情节,都在此院中发生。



为了呈现更直观的感官效果,梨花院的门口竖立着张生和莺莺的古装形象,居室内塑有人物蜡像,以及书画、家具陈设。让游客感觉这古老的爱情故事,仿佛就在眼前一幕幕地重现,心儿也随着一波三折的情节驿动,引起情感的共鸣。



有意思的是,我在院墙外的一棵大杏树下,看到了“张生踰墙处”这几个字,这难道就是当年张生跳粉墙的地方?想想也是,爱情的力量实在是伟大的,一个文弱书生,心怀一团爱情之火,欲与心上人莺莺小姐私会,也顾不得斯文和脸面了。在万般无奈之时,也只能跳了墙再说。



应该说,命运还是眷顾张生的。虽非门当户对,然因后来考取功名,又有“白马解围”之功,终与莺莺喜结良缘,美梦成真。


张生和莺莺在普救寺的偶遇,成就了他俩的婚姻。于是乎,普救寺也因此成为人们心目中爱情的圣地。青年男女纷至沓来,到此打卡,互倾爱慕之情,同结连心之锁。在古老的寺院里许下自己的诺言,见证彼此的爱情。



我不禁感叹道:这真是一个浪漫的所在啊!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1年9月19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