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亭历史文化街区,处于运河公园的中心位置。我俩在马驿路的马驿桥上,看到了那座问渡古桥,便从那里开始了对“望亭历史街区”的寻访之旅。



问渡古桥,为花岗岩石拱桥,位于街区的西南角,应是新修之物。观其两侧桥额,西额为“古问渡桥”,东额为“南望亭桥”。但不知为何,桥额文字均采用了由左至右的形式,莫不是要暗示其乃新建的吧?




一桥两额,事出有因。我越过该桥,在其西北堍,看到一块石碑,上刻“南望亭桥”。这与“古问渡桥”,又有何种关联呢?
关于它的前世今生,石碑背面如是介绍:



“望亭桥原名问渡桥,始名北新桥,系青石所筑,明代所建。清嘉庆《浒墅关志》载:望亭桥在南望亭跨运河上,有关帝庙耆民吴怡始建,太平天国战火毁桥。清同治八年(1869年),有长洲县乡民捐款,由区董许老祥、地方李赤老负责重建为花岗石拱形步登大桥,桥高5.5丈,宽5丈,圆形顶,桥两面各24级,桥顶刻有“二龙抢珠”封石,顶宽1.2丈,桥座宽2.7丈,桥两面有桥联,北面上联为“是处入长洲离浒一十八里”,下联为“邑口产粮茂鱼肥通河达海”,南上联为“方百里风俗孰厚信亲礼仪”,南下联缺失已不可知,“同治八年孟冬吉日立”。并把“望亭桥”改名为“南望亭桥”刻于桥南,北面刻“古问渡桥”(原建在古运河问渡口而名)。同治九年竣工,清同治《苏州府志》记:“望亭古问渡桥同治九年重建,刘履芬记。据传有碑,也已失。



但我发现,该碑文疑是遗漏了一个“耆民”的“耆”字,以及将桥南的“南”字,误刻为“志”字?应是撰文者或凿刻者疏忽所致吧?


沿着街区的正中央位置,我由西向东,再兼顾南北两翼,一一看来,虽然古色古香,然皆为仿古构筑。
西端矗一面砖雕照壁,西壁刻“望亭古镇全景图”,而东壁中央亦是图景。两端则为文字介绍,南端为运河公园,北端为京杭大运河望亭段。



沿主道由西向东,一楼阁高企,飞檐斗拱,名曰“望运阁”。南侧有一片仿古建筑,内设“望亭文史陈列馆”,但不对外开放。馆前地上嵌铺着若干块铜牌,详略记述了望亭古镇从夏朝至新中国成立,乃至撤县(吴县)归区(相城区)的历史梗概。



西侧则为“望亭驿”,步入其中,内有庭院、回廊,主厅也不开放。
望亭驿,古已有之,地处古鹤溪之旁的古驿道上。隋开皇九年(589年)置为驿,十八年(598年)改称御亭驿,唐李袭誉改为望亭驿。其几经战火焚毁,数次迁移易址,于1913年裁撤,历时1324年。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当年在此曾留下了一首《望亭驿酬别周判官》的诗,其中写入了望亭的灯火村市,笙歌驿楼,也道出了心中的些许感慨,别绪离愁。
诗曰:“何事出长洲,连宵饮不休。醒应难作别,欢渐少于愁。灯火穿村市,笙歌上驿楼。何言五十里,已不属苏州。”



驿站庭院之东,有圆洞门可出,直抵运河边。见望运阁之东,矗有一座石牌楼,坊额“吴门长洲”,正反两面相同。但不知为何,这字序排列也是从左至右,完全是现代汉语的作派。
牌坊之东,即为大运河,砌筑河埠。其实,按照古代漕运时期的走法来看,应从这里系舟登岸才是。


牌坊北侧,立有一亭,悬有两额。西额曰“御亭”,东额曰“皇亭碑”。亭内有一块残碑,据说是“皇亭碑”之原物遗存。原碑高两米,为清乾隆十五年(1737年)立,刻记着江南水灾免粮事告。因残碑已不完整,本就字迹漫漶不清,且有玻璃罩覆盖,故无从辨认。


好在御亭亭前两侧有书形立牌介绍,南侧介绍御亭和皇亭碑,北侧则为皇亭碑全文。因图片较为清晰,可参阅其文字简介,便可知其大概,在此不复赘述。
末了,还是要回到历史文化这个主题。街区内的那个展示馆,不知何时能公开对外开放?若有确切消息,还是想入内浏览一番,以加深对望亭古镇的进一步了解。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1年4月13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