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刺绣艺术馆,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集刺绣技艺研发、学术交流、展示评比及文化传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专业性刺绣展馆。整个场馆分为三进院落,根据各个功能定位,设有绣史馆,名人馆,工艺馆、精品馆及特展厅等。




漫步在古色古香的展厅内,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种桑、养蚕、缫丝、炼染、丝织等与刺绣有关的工艺知识,了解商周、春秋战国、两汉、唐宋、元明时期刺绣的历史沿革及丰富的刺绣历史典故,感受浓郁的刺绣历史文化;又可欣赏到我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的刺绣精品,体验名绣之间不同的艺术风格,品味刺绣名人绣品独特的艺术风采和审美情趣。





展馆内,苏州高新区十四位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齐齐亮相。其中十三位为镇湖绣娘,有姚建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卢福英(省级非遗传承人)、邹英姿、梁雪芳、姚惠芬、朱寿珍、王丽华、陈红英、周海云、姚梅英、蔡梅英、薛金娣、濮凤娟;一位为绣郎,为业内的知名人士沈德龙先生。可以说,这些工艺大师,我俩都是耳熟能详的。他们的作品,代表了现今苏州刺绣艺术的最高水平。





两个老男人,勒嗨展馆里转发、转发,勿觉已过去仔蛮长咯辰光。看样子,俚笃对刺绣还是蛮有感情咯。
说来大家可能不相信,我与好友沈兄原来是同事,最早的工作单位都是苏州刺绣厂。从时间上来说,他比我呆得更长,从十几岁进厂,一直到六十岁退休,一共呆了四十五年。而我,从一九七一年进厂,到一九八二年调离,总共才呆了十一年。但不管如何,心里总存在着一个苏绣情结。
原来看惯了厂里刺绣工人的工作现场,尤其是工艺师们绣制的精品,心里好像有一把衡量的尺,故对一幅刺绣作品的好坏,大致能看个明白。





从绣品的艺术样式来说,无外乎单面绣、双面绣、双面异色绣、双面三异绣四种。单面绣的质地,一般采用绸缎,以日用品为主,如服饰、床上用品、帐幔、荷包等。当然也有欣赏品,如人像、油画、国画等。双面绣的质地,一般采用塔夫绸、尼龙绡。而双面异色绣、双面三异绣,则基本采用尼龙绡为底料了。因为尼龙绡薄如蝉翼,更有利于发挥刺绣作品的特点,提高绣品的观赏性。





但以前一个阶段,乃至目前,业界存在着一种浮夸的所谓创新之风,什么绣,什么绣,概念频出,名目繁多。但看下来,万变不离其宗,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就像孙悟空本事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样。





我认为,刺绣的艺术样式,到了双面三异绣的地步,已是登峰造极了。何谓双面三异,即两面图案、针法、色彩均不相同。这个苏绣新成果,归属我所在的苏州刺绣厂艺人的首创。当时的两幅作品,一幅为《小白猫和叭儿狗》,绣稿由我的师兄金兴元设计,刺绣由工艺师殷濂君绣制;另一幅为《济公》,由老艺人邱秀英完成。这两个创新成果的完成年代皆为1980年3月19日。




次日,我首先在《新华日报》上,报道了这一消息,后又在3月27日的《苏州报》上刊发了。1981年5月26日,《苏州报》的记者和我,又联名在《羊城晚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为“情趣盎然,逗人喜爱”—观双面三异绣《小白猫和叭儿狗》,从艺术欣赏的角度,介绍了该绣品的制作过程和艺术特点。
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四十年,其创新的成果已被载入了历史,被后来者借鉴和仿效,但至今业界仍无法逾越这个高度。





末了,话题还得回到眼前的这个绣馆来。应该说,展馆内部的装饰,看似简约,可还是比较讲究的。但具体到绣品的呈现,还是感到不能满足。除了刺绣艺术本身外,展品的布置,有些地方则考虑不周。倘若长卷,抑或大件展品亦就罢了,一些本可以完全置于整块玻璃后的展品,偏偏放在玻璃与玻璃的拼缝中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瞻。




参观中国刺绣艺术馆后,我最终的希望是,整个苏绣行业从业者,尤其是那些领衔的大师们,都应该好好地沉下心来,专精艺术,带好学徒,让苏绣艺术后继有人,频出精品,再创辉煌!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1年3月9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