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览杵山生态公园结束,好友与我说附近还有一座“万佛寺”,他前几年曾经去过。我一听就来了兴趣,于是两人便一同前往。
这不去不要紧,去了却让我吃了一惊,这万佛寺,居然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具有近九百年的历史了。之前自己居然不知,真是孤陋寡闻啊!




说来也情有可原,这万佛寺的地理位置确实也有些偏。它位于苏州镇湖镇西泾村(西京村),以前交通不甚方便。
万佛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初名“澄觉精舍”,因寺内的万佛石塔而得名。南宋末年,万佛塔毁于战火。元大德十年(1306年)古塔重建,明成化年间重修。至上世纪文革期间,以毁损严重,并险遭灭顶之灾。




1978年省文管会拨专款对塔进行维修,并建围墙保护。2008年,万佛寺重修。大殿保留了宋代建筑风格,体现了与佛塔风格一致性。经过数年的努力,万佛寺已初具规模。新建了山门(弥勒殿)、大殿(普天行化)、万佛殿、法堂、藏经楼、观音殿、澄觉轩等,以及寮房十余间。



寺院的山门,是新建的,一眼望去,颇具气派。进了山门,中间为一条林荫道,可直达大殿,上额:“普天行化”,其左右两翼有“观音殿”、“万佛殿”等。




西侧便是寺院的重点“万佛石塔”。其坐北朝南,通高11.2米,塔高8.5米。塔体由石灰石石块砌成,形式外方而内圆,造型简洁而明快,在苏州实不多见,甚至可说是绝无仅有的。



我来到塔下,绕塔三匝。环顾四面,见其古朴端庄,斑驳沧桑。佛塔边,一棵古银杏拔地而起,犹如亭亭华盖,为石塔遮风避雨。好似两位古稀老人,相依相偎,相映成辉。看树上的古树名木铭牌,树龄已逾千年。



从佛塔之南石阶而上,登上石基,见石塔下方有一塔门。凑近一看,正中为一尊释加牟尼大佛像,说其大,亦只高三十厘米,宽二十厘米而已。环形内壁从上至下布满了看似“一拷贝”的小佛像,大小仅鸡蛋般,高为四点五厘米,宽为三点五厘米,衣冠和神态仍依稀可辨。




据说这些小佛像每排平均有一百八十尊,共六十排,总计一万零八百尊,这或许就是此塔谓之“万佛”的缘由吧?可以想像,这万尊小佛结跏趺坐在莲座上,围绕着佛祖释加牟尼,恭听其讲经说法,这是何等壮观的场面啊!




石室虽不大,然其描绘的场景和所体现的内涵却是宏大而深刻的。我以为,这就是万佛石塔的神韵所在,故而也必然成为万佛寺的镇寺之宝。难怪乎元代的大书法家、湖州刺史赵孟頫见了这些佛像后,赞不绝口,并欣然命笔,题写了“万佛宝塔”四字。在石塔东侧,我看到了这块石碑,落款时间为“大德丁未清明之日”,即公元1307年,亦即石塔重建翌年,距今七百十四年了。




至于当年为何要建此石塔,主要的说法还是消灾镇邪,因为塔饰佛像,象征威力无比。镇湖这个地方,位于太湖边,常遭水患侵扰。其本身的名称叫“镇湖”,但总得借助于某些东西来镇吧,万佛石塔或许就是最形象的代言了。当然,这只是某种意义上的巧合,几百年来,当地的民众在佛塔上,寄托了太多的愿望,以及美好的祝福。




但令人遗憾和诧异的是,旧时乡人一面祈求众佛保佑地方及民众之平安,一面又竟然干破坏佛像之勾当。因为他们其中有些人以为万佛神灵,轻信取小佛像面首石粉煮汤,能治疗疾病之传言,故直接入室铲刮,致使好多小佛像遭到破坏,斑驳缺损,伤痕累累。我在现场看到,情形确实如此,现状令人痛惜。此等景况,不知是否能警醒并警示后人?



在石塔的后面,有一间“澄觉轩”。“澄觉”两字,即为寺院最初的名称。我走到寺院的东北角,看到有一座石幢,其为“万佛寺祖师塔”,后面墙壁上,镌有“万佛寺祖师塔铭”。铭文前,供有万佛寺祖师佛智裕的塑像,面容慈祥,平视前方。我想,当他看到寺院几经废兴,如今得以盛世重光,心里应该会感到欣慰的吧?




在寺院的回廊中,我看到有不少砖刻的佛像和诗文,这是了解万佛寺前世今生,以及高僧名人最好的途径。因被玻璃罩覆盖,反光厉害。人站于其前尚能辨认,但摄入照片,其清晰度就大打折扣了。说起与万佛寺有关的高僧和名人,主要有佛智裕祖师、昕日禅师、岫云禅师、赵孟頫、李根源、吴荫培等。因有了他们,故万佛寺也平添了浓重的人文色彩。



临行前,我和好友绕到了寺院东侧的河边,隔岸再望望它的外貌,像与它告别。杏黄色的外墙映衬下的河道上,有一座桥引起了我的注意。看其桥额,题为“反修桥”,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在那个任何东西都能用来为政治服务的年代,这种名称是司空见惯的。



我认为,历史上的某些东西,若干印记,并不一定要悉数抹去了为好。留在那里,忆及曾经,就是一种不能忘却的纪念。由此看来,也好。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1年3月6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