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沿着铁道慢慢地返程,两边来回穿梭。顿时感觉自己像一只小船,飘荡在浩瀚的盐湖中。
在湖中,我看到停泊着几艘采盐船,以及一些采盐设备,旁边竖有木牌介绍,好让大多不熟悉的游客了解。它们曾在采盐一线发挥过重要作用,现淘汰下来,以供观瞻,物尽其用。



我极目远眺,看见犹如雪山似的几座高堆,原来它是用盐堆积起来的露天雕塑作品。人说东有沙雕,北有冰雕,而这种盐雕,我还是第一次看见呢。
这种户外大型盐雕艺术,在国内由茶卡盐湖首创。2009年,邀请国内沙雕大师试雕两座盐雕,一举成功,此后每年由雕塑大师增添作品,并举办盐雕艺术节。2011年,茶卡盐湖盐雕被认定为世界最大户外盐雕艺术群。由于盐雕受日晒雨淋,也会逐渐销蚀,故茶卡盐湖每年都有新的盐雕建成,逐步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盐雕群。它不仅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而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我看到每座盐雕前均有文字简介,基本以传统题材为主,如《巫咸》、《西王母和周穆王瑶池相会》、《成吉思汗》等,或大刀阔斧,或细腻入微,造型生动,人物传神。由于盐雕十分高大,游客立于其前,需仰视之。



离盐雕不远,有一堆石木堆成的“敖包”,它是当地蒙古牧民祭拜“穆瑶洛桑玛女神”,祈祷幸福平安的象征。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旁边那座由高纯度汉白玉雕刻而成的塑像,总高度达6.3米,其中神像高度4.5米,重28吨。该塑像即为“穆瑶洛桑玛女神”,誉称“盐湖女神”,是茶卡地区信众顶礼膜拜之圣物。



我看到神像前有如此介绍:
穆瑶洛桑玛女神,为藏传佛教班丹玛索女神系统中护法女神吉祥天母(班丹拉姆)座下“长寿五姊妹”中三弟子,司富贵、吉祥、长寿、智慧,主掌天下美食中的百味之首—“盐”,被称作福食之尊。其诵《平安经》,以求茶卡地区风调雨顺,牛羊兴旺,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
哦,原来茶卡盐湖一直得到了女神的庇护,才有了从前的辉煌,但愿在今后的岁月中,依旧能得到圣灵的福佑。



我来到了景区内的“盐·生活·艺术·家·体验中心”,里面既有茶卡盐厂和“大青盐”的介绍,又有实物可供选购,让来访的游客亲自品尝大青盐的滋味。
据资料介绍:
茶卡盐湖,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它属于天然结晶盐湖,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中面积最小,但是开发最早的一个。其湖面海拔3100米,长15.8千米,宽9.2千米,总面积105平方千米。



茶卡盐湖湖区年降雨量小,每年注入其中的水量特别少,加上蒸发强烈,故含盐量极高。其以盛产“大青盐”而闻名,因盐晶中含有矿物质,使盐晶呈青黑色,故称。且盐粒晶大质纯,盐味醇香,是理想的食用盐,但需加工提纯后方能食用。
茶卡盐湖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截至2011年4月,储盐量达4.48亿吨,氯化钠含量高达94%。而且极易开采,人们只需要揭开十几厘米的盐盖,就可以从下面捞取天然的结晶盐。



茶卡盐湖的开采利用,始于西汉时期,当地的羌族人就已经知道采盐食用,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自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始,官方就已有组织地对盐湖进行大规模开采,并定有盐律。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设立了丹噶尔厅盐局,标志着茶卡盐纳入了有序经营管理轨道。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财政部西北盐务管理局在茶卡设立盐场作为食盐基地。当时茶卡盐湖的生产方式十分落后,主要是人工挖盐、牦牛驮运,到1949年,年产量只有1300吨。
新中国成立以来,茶卡盐湖从原来近乎原始的采盐方式,逐渐过渡到了船采、船运、洗涤、加工的机械化,所产品种有原盐、再生盐、洗涤盐、粉洗盐、加碘盐、营养加锌盐等。因茶卡盐氯化钠纯度高、可溶性杂质低,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等氨基酸,有特殊调味效果,具“味咸而甘”口味独特,不易结块等特点,产品畅销全国各地。2009年12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茶卡盐”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这是一段茶卡盐业的历史,我们回顾它,是为了客观地面对现实。如今茶卡盐湖遭到了海盐的竞争,产销形势并不乐观。如何站在新时代的节点上,走出困局,走向未来,是盐厂经营管理者面临的实际困难和亟需解决的难题。
未来究竟会怎样,我不知道,如同此刻站在一片白茫茫的盐地里一样,感到有些茫然。只能在心里默默地为它祝福、祈祷,祝它的明天更加美好!
*
所附照片系手机和单反共同拍摄
写于2021年1月2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