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埠古村,位于西山岛东北部,与前湾和辛村相邻。按照目前的乡村区域划分,统属于蒋东村管辖。
我和好友第一次到后埠,是从东至西,即从蒋东村、岭东湾、前湾一路过去的。到了村的西首,实际上已经接近西山主干道“大桥路”了。而第二次,今年的五月二十三日,我俩则是由西而东进入,等于说是来了个两面包抄。

大桥路、前湾路口

前湾后院民宿

后埠村立牌

后埠桥
这次去,发现后埠古村较一年前有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一是村口新建了一个船埠,上覆廊棚,那模样,与东山陆巷古村村口的“寒谷渡”有些相仿。
二是村里正在铺排污水处理管网系统,主要的村道都在开挖。虽然短时间内行走不便,但为了长久之计,这短痛也值得。
三是“费孝子祠”已基本修缮完毕,目前尚未对外开放,看来还有待时日。
后埠桥河道两岸
走进后埠古村
遥望新建的渡口
渡口棚廊中窥望
想去年初刚见到这个古村时,多少还是有点惊喜。因为在我去过了明月湾、堂里、植里、东村、甪里等古村落后,在这里还能见到如此风貌古朴,且保存基本完好的古村。
上述的那些古村,明月湾(已发两篇)和堂里(已发三篇)已经成了西山岛热门的景点,植里(已发一篇)、东村(已发三篇)次之,而后埠与甪里(已发三篇)相仿,基本处于游人罕至,相对闭塞的状态。

村口的老树“元宝树”

污水处理设备

整建村内明沟、道路

古老的石板街1
穿行于村里寂静的巷弄内,踏足在村道古老的石板上,我们仿佛一步步走进历史,在这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寻找似曾相识的,早已远去的时光。眼前的那一座座老宅,一口口古井,就像一个个年迈的老者,给我们娓娓讲述遥远的故事。

“乌门”:蒋氏牌坊残柱一侧

“乌门”:蒋氏牌坊残柱另一侧

蒋氏老宅

古老的石板街2
后埠,因古时其地前为湖湾(前湾),后为船埠,故名。这一古村落,是南宋中原贵族“南渡”后,落脚洞庭山最早的移民地之一。村里的徐氏、蒋氏、费氏皆为名门之后,如徐氏是宋朝烈士徐揆后裔,蒋氏是北宋平江知府蒋堂之后,费氏亦为中原望族,我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的祖上亦在后埠。数百年来,他们在后埠繁衍生息,那一个个遗存至今的构建物象,便是他们从前生活的痕迹,鉴古的实证。

古老的石板街3

元代井亭

宋代双井

宋代双井俯视
若问现今后埠最引人注目的古物是什么,则非“双井和井亭”以及“承志堂”莫属了。
后埠双井,由里人原北方望族徐氏,开凿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使用南方原来没有的辘轳汲水,那井圈内侧一道道凹槽,就是西山主要氏族来自北方的重要实物见证之一。元初大德年间(1297—1307年),里人蒋腾芳在双井上添建井亭,明天顺三年(1459年)蒋氏重修,清同治九年(1870年)由里人费氏重修,民国二十年(1931年)由里人徐氏重修。1997年,井亭被列为吴县市文物保护单位,又予修葺。现井、亭保存完整,井泉清澈,仍为村中主要公井。

后埠井亭吴县市文保碑

后埠井亭碑文

承志堂沿街立面

承志堂苏州市文保碑
而与双井和井亭一路之隔的“承志堂”,这在后埠古村是最大的一个堂了。它是誉满村里的费孝子(费孝友)的宅院,2009年也被列为了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尽管里面房屋的结构已经破烂不堪,但它那高高的外墙,以及建筑的基本框架依然如故,我们从中仍能看到昔日的荣耀和辉煌。

承志堂大门

承志堂大门背面砖雕门楼

承志堂正厅正视

承志堂正厅反观
“承志堂”,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分南、中、北三路,前后五进,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因此宅已属危房,墙上贴着醒目的告示,大部分的房屋已封闭起来了。尽管我俩从大门口往里窥探,再从边弄绕到其后弄观察,还是未能看到有些资料上介绍的两座精美书房,以及其他几座砖雕门楼。未知今后谁能接手重新修建,让这座两百余年的老堂重获新生,连同目前业已修缮完毕的“费孝子祠”一起,到时正式对外开放。

承志堂边弄

承志堂后侧夹弄1

承志堂后侧夹弄2

承志堂: 残破的景象,鲜活的凌霄
后来我俩绕到“承志堂”最后面的院落,一扇边门开着。入内一看,似乎是费家的后人仍居住在此。院子里的枇杷树上果实累累,年迈屋的主人站在梯子上,正忙着采枇杷呢。我怕与其说话一旦分神,后果不堪设想,便拍了几张照谢过退出。

承志堂对面老屋

承志堂高高的外墙

承志堂高墙边的小巷

“费孝子祠”一侧,正在破旧立新的工地
这次去,听村民说“费孝子祠”修好了,我俩便前往观之。见大门依然紧闭,透过门缝,看到里面确实是修缮过了,可能要再进行内部清理、整饰和布置,但未知今后是否对外开放?
费孝子,即费孝友,号鲤泉,字仲行,后埠人,以孝名誉乡里。其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旌表。这座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的“费孝子祠”,原有祠堂及牌坊,现仅存享堂三间。据说堂内有九方书条石,字迹清楚,书法优美,内容为“韩烈妇绝命词”等,由俞樾、翁同龢、孙家鼐、吴大澂等清代书法名家题写,弥足珍贵。今后若能开放,不知其安在否?

承志堂高墙上的窗户

村内通往辛村的道路

后埠村95号

后埠村111号
我看到古村中主道中还有两根青石残柱,据村民讲那是元朝蒋氏里门,俗呼“乌门”。这与我在西山甪里古村看到的郑御史牌坊,似乎是相同的命运。
除此之外,后埠村还有始建于元代的石板道。后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左右,由里人费荣捐出万两白银复建,总长达七里多,直达林屋洞前等处。但遗憾的是,古道于一九五八年起陆续被毁,现今残留三百余米。

承志堂后埠的宅院1

承志堂后埠的宅院2

承志堂后埠的宅院3

承志堂后埠的宅院4
旧时道路的通达,带来了后埠的兴盛。历史上曾有义井五座,染坊一处,糟坊两处,典当一处,杂货店一处,是一个颇具规模的集镇。只是明代中叶以后,太湖匪患日盛,后埠人口才逐渐减少,重新成为村落。但那些古建构筑,并没有完全消失,成为古村历史的一种活化的记忆。

前湾村街巷

前湾村148号:新门旧影

前湾村老屋
我以为,假以时日,后埠古村在经过一番整饰后,必将以它悠久的历史人文,古老的物质遗存,靓丽的村容村貌展现于人们面前。除了丰富的物质含量,还有内在的精神涵义,那就是人口皆碑的“费孝子”。

“费孝子祠”

“费孝子祠”砖雕门额

“费孝子祠”内管窥

村口的“费孝子祠”立牌简介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我知道,浙江的慈城早已主打“慈孝文化”牌,而后埠在这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何在“费孝子祠”内布置陈列相关的图文和实物,将“孝”作为宣传古村的文化品牌,进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此举应是可取的吧。
写于2020年7月4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