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2020-06-08 11:46:22)
标签:

原创见闻

吴江同里

退思园

贴水花园

造园艺术

分类: 心泊东吴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揽胜阁”上俯瞰园景


    上篇图文介绍了退思园的宅和庭,本篇则要介绍园了。

    当我来到花园后,即刻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而后再从“闹红一舟”处,沿着一池清水顺时针绕了一圈,依次赏观“水香榭”、“退思草堂”、“琴台”、“眠月亭”、“菰水生凉”、“复式廊桥”、“辛台”后,不得不佩服其布局及构筑之精巧,整个身心已然沉浸其中了。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闹红一舸”船舫内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闹红一舸”简介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闹红一舸”前舱匾额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闹红一舸”后舱


    古人造园,讲究的是一种意境。实际上就是将园主的个人意趣融于物境中,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的效果。从退思园中的几个构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园主的内心情感和理想追求。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闹红一舸”全景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俯瞰“闹红一舸”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闹红一舸”一侧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闹红一舸”船头


    退思园的建造,是在任兰生被弹劾贬退,回归故里之后。那时,他“很受伤”,对南宋晚期词人姜夔的词句似乎情有独钟,成为其疗伤的良药,并将其意,蕴于景中。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水香榭”(左)、“揽胜阁”(中)、“退思草堂”(右)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水香榭”牌匾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水香榭”一侧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退思草堂”近景


    我们不妨来读一下姜夔的《念奴娇》词: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退思草堂”远景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退思草堂”匾额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退思草堂”简介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退思草堂”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退思草堂”内反窥


    于是乎,园主取“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之意,命名了“闹红一舸”船舫。同理,“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作为“菰雨生凉”的轩额;“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成了“水香榭”的匾额。

    当我们在内逗留欣赏时,不知是否品味到其中的冷香和幽韵,以及内含的深意?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退思草堂”内书画1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退思草堂”内书画2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退思草堂”书画3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退思草堂”内书画4   赵孟頫书《归去来兮》辞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退思草堂”前亲水平台


    其实,在退思园的园中,这种幽韵无处不在。我只是无数游客中的一员,如果匆匆而来,如蜻蜓点水一般,投下惊鸿一瞥,然后匆匆离去。那真是“此景可待成追忆,谁知后来皆惘然”了。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紫藤曲桥远看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紫藤曲桥近观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紫藤曲桥一侧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前方为紫藤曲桥,右侧为“琴台”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琴台”


 

    园中的“眠云亭”是我喜欢的,它那诗意的名字,让人顿生遐想。其高挑于上,为观景佳处。环顾左右,对面的闹红一舸、水香榭,右侧的退思草堂,左侧的菰雨生凉、复式楼廊和辛台一一映入眼帘。俯瞰池塘,水中的锦鲤悠哉游哉,好不自在。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一池锦鲤,悠哉游哉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眠云亭”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眠云亭”匾额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仰看 “眠云亭”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眠云亭”,绿意盎然


    一次,当我在眠云亭中稍事休憩时,耳边隐隐的传来了悠扬的笛声。这种乐器于我而言,是最熟悉不过的了。记得自己小学时代,就拥有了一支竹笛。在那时,笛子可称是最便宜的乐器了。但我似乎没有长心,吹吹停停,一停竟停了三十多年。直至近几年才重拾旧好,作为一种自娱自乐的兴趣活动而已。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远望“退思草堂”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左:“闹红一舸”;中:“水香榭”;右:“退思草堂”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眠云亭里观复式廊道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庭院一隅


    我下得亭台,循声而去,走上天桥,来到辛台。见里面坐着一位老先生,于是轻声地移步墙角,静静地聆听起来。老先生吹的是昆曲,曲调委婉悠扬,绕指回肠,颇有专业的水平。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菰雨生凉”轩一侧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菰雨生凉”匾额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菰雨生凉”简介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菰雨生凉”轩


    趁曲终之间歇,我老着脸皮上前与其攀谈起来。而后得知他姓郑,年纪已七十开外,以前是吴江某剧团的笛子首席。退休之后,原来谋生的吃饭本事,作为他老有所乐的业余喜好,每天坚持吹奏,每周有一天的下午就来到退思园。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复式廊道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由假山蹬道可上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民国风情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仰看复式廊道


    我觉得,郑老先生在辛台吹笛,无疑是给退思园增色的,提升了文化的品位。当辛台的笛声与斜对面的琴台遥相呼应,一曲曲幽雅的笛声从窗外飘出,游客的游园过程似乎更加悠然自得,平添了几分雅趣。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复式廊道二层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通往“辛台”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复式廊道上俯瞰园景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辛台”上俯瞰“闹红一舸”


    有一次,武汉的玉笛和长春的叶知秋两位博友来苏,我特地陪她俩去了退思园,并拜访了郑老先生。他饶有兴趣地为我们吹了两支昆曲,让远道而来的客人近距离的接触到了昆曲,欣赏到了昆曲的雅韵。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疫情期间,“辛台”的门关着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辛台”内的“琴声书韵”书匾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在“辛台”内吹笛的郑老先生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郑老先生为我陪同前往游园的外地好友“玉笛”和“叶知秋”吹奏昆曲,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不知为何,我前一阵子去退思园的时候,辛台的门关了,不对外开放。是要修缮,还是怎么,不得而知。好在我有郑老先生的电话和微信,可联系他问问情况,但又不好意思去打扰他,只是心里挺惦记的。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
“辛台”前高耸的太湖石,尽显玲珑之美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太湖石近景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辛台”下原来的小卖部,最近改成了茶座

【原创】鲈乡泛舟(29)同里:《退思园》下每块木牌代表每种茶水,挺文艺的

    最近又去了同里古镇,自然又去了一次退思园,几乎是直奔“辛台”而去。主要是看看“辛台”是否恢复开放了,如是,那么郑先生又能在里面吹笛了。遗憾的是门依然关着,只是楼下出现了一个亮点。原来的小卖部,已改成了一个环境优雅的茶座。本来很想在那喝一会儿茶再走,一是没有宽裕的时间,二是没有郑先生的笛声,姑且作罢吧。

 

                                                                  写于2020年5月3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