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里古镇,建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据清嘉庆年间的《同里志》记载,同里“唐初名铜里,宋改为同里。旧名富土,以其名太侈,乃拆田加土为同里”。即将“富”字一拆为二,上去一点,拆田连土,便成为“同里”两字。
小弄深深
情致悠悠
富观街43号
自宋元以来,尤其到了明代,同里已是吴中重镇。由于它与外界只通舟楫,交通不便,故少受兵乱之灾,便成为富绅豪商避乱安居的理想之地。由同里名字的变更,不难看出当地人含而不露的传统观念和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
餐饮小街
商铺林立
气派老宅
同里古镇,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光,这在我的《古镇风貌》上篇中,已经可以感受得到。镇内的七个岛域,由类似“川”字形的十五条小河分割而成,而四十九座古桥又将其连成一体。其数量之多,令人惊叹。与苏州另一堪称桥梁博物馆的古镇甪直七十二座半桥相比,虽然不可等量齐观,但也是十分可观的了。
学校旧址
“蒋家桥”
明景泰中(1451~1456年),里人陈让建,成化十三年(1477年)重建,清乾隆十三
年(1748年),里人朱东发等募资重建。此桥原址为“广仁桥”,蒋家桥在此桥旁靠南。
现浜已填掉,故改称现桥名
两岸夹一河,水韵荡悠悠
穿行在古镇的小桥流水之间,我时常会有这样的想法:
如果把古镇的水巷,看作是血脉,那么小船,就是脉管里的流动的血液。至于那一座座纵贯或横跨于河上的桥呢?当然就是一条条人际交往和心灵沟通的纽带了。或许正因为如此,古镇才富有了灵动之气,充满了和谐之象。
“乌金桥”:又名“叹息桥”,跨洪字、漆字两圩。
始建于明天顺元年(1457年),清康煕五十五年(1716年)募建,乾隆三十三年
(1768年)重建,嘉庆十六年(1811年)募修,原是苏州进同里必经之路,是古镇重要
入口。此桥年久失修,已经倒塌,1999年由镇政府出资,迁移至古镇区现址
人坐船上,美摄镜头
在河之洲
河道弯弯向何方
上篇中写到的“泰来桥”和“中元桥”这两座桥,当初古镇的居民谓之“赌气桥”。何气之有,又赌何气呢?
原来这里住着两位财主,一位姓徐,一位姓钱,前者患有足疾,后者眼力不好。某天两人一起喝茶,徐姓财主指着茶馆旁的木桥(即泰来桥)说:我要把木桥改为石桥,以后你老兄可托我的福,不必在风雨中扶着桥栏过桥了。话声刚落,钱姓的财主心有火气地对徐说:你造你的桥,我走我的路,为什么要托你的福;再说,你能造桥,难道我不能造?事隔半年,两座桥先后落成,“赌气桥”之名便由此而来。自古以来,造桥修路,皆为积德行善之事,两个财主这一赌气,却睹出了两座桥,在方便了自己的同时,让周边的邻里乡亲也广受其益,可谓功德匪浅。
两岸餐饮生意如灯笼般红火
“长庆桥”:一名谢家桥,又称广利桥。桥联为:“共解囊金成利济,好留柱石待标题”
“长庆桥”近景
说到同里的桥,就不得不说那声名在外的“同里三桥”了。
“同里三桥”,即“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是古镇的桥中之宝。它们同属“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那块石碑就立在“长庆桥”一侧。
游船驶过“长庆桥”
“长庆桥”西侧河景,渔船上的水老鸹(鱼鹰)
“吉利桥”北侧三水交汇处
两侧桥联:南为“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
北为“吉利桥横形半月,太平梁峙映双虹”
“吉利桥”北侧
从现场看,这三座古石桥处于三河交汇处,相距不足五十米。其小巧玲珑,古朴雅致,跨三圩,越两港,呈“品”字形鼎足而立。从北朝南看,吉利桥为“品”字的头,下方左为长庆桥,右为太平桥。于是这个区间,也变成了镇区的中心地段,市井繁华,人气旺盛,最直观的,就是人头攒动,游客众多。
“太平桥”:字刻“永济太平南北路,落成嘉庆廿三年”
“太平桥”一侧
“同里三桥”市级文保碑
太平桥,为梁式石桥,吉利桥,长庆桥为石拱桥,有意思的是,这三座桥初建皆无考。从改建和重建的年代来看,长庆桥乃明代成化年间,里人陈镛、谢忱所改建,后于清康熙、同治两朝又予重建。而太平、吉利两桥,均由里人范景烈等人,于清乾隆十二年重建。
古桥横陈
武汉的好友“玉笛”在廊棚下观赏“吉利桥”,她便自成一景
请这位唱功不错的姚阿婆唱上几段,她可曾上过《中国达人秀》和央视舞台哦,被称为中国的“苏珊大妈”
再从桥名来看,“太平”、“吉利”、“长庆”讨尽了好口彩。故自古以来,同里人凡逢婚嫁、生日、婴儿满月等喜庆之事,就有“走三桥”的习俗。在欢快的鼓乐鞭炮声中,喜气洋洋绕行三桥,口中长念一声“太平吉利长庆”,沿街居民便纷纷出户观望,上街道喜祝贺。“三桥”,在同里人的心中,已成为吉祥和幸福的象征。2011年,同里的“走三桥”习俗,已列为第四批吴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古镇景区内的古代梁式“三元桥”,桥联:“春色明五洲;得闲人潮涌”
“长庆桥”:“谢家桥”前冠“一名”
“耕乐堂”前的游船码头
作为初来乍到的各地游客,到此也入乡随俗,纷纷兴高采烈地走起了三桥,并拍照留念。这种难得的亲身体验,寄托着吉祥和幸福的愿望。我当然也轧了一次闹猛,乐悠悠地走了一圈三桥。
长春的好友“叶知秋”反客为主:“请到古镇来作客”
倒影迷人
古镇街区内的“游客服务中心”
在古镇里转悠,不时有某某园、某某堂、某某馆出现在自己面前,这些始建于明清两代的众多花园、宅第和名人故居,无一不体现了同里古镇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四海升平,古镇安宁
传统戏文,吸引观众
“中国同里影视摄制基地”勒石
根据有关介绍,同里人世代勤奋苦读,知书达理,教育发达,人文荟萃。自南宋淳佑四年(公元1247年)至清末,同里先后出状元一人,进士四十二人,文武举人九十三人。近代以来,也是名人辈出,群星璀璨。这在我后续的博文中,会有所介绍。写古镇甪直,我用了十二个篇幅,而写同里,估计也会有这个数吧。
影视剧篇名刻石
“泰来桥”东侧
“中川桥”西侧
那天,当我下午两点多来到古镇“退思广场”时,看到其南端矗立着“中国同里影视摄制基地”的标志,地上镌刻着曾经在古镇拍摄的影视剧名称,成为中国十大影视摄制基地之一,被誉为天然的摄影棚。而古戏台上正在演出传统曲目的折子戏。因边上的“退思园”我还未去,故只驻足看了一段,感觉演与唱还是够专业水平的。
“明清古街”入口
“中川桥”东望
古镇东部的“东新桥”
建于1927年,初为梯形松木梁式结构。1948年,由桥两岸商贾厂主募资改建成梁式石桥,沿用至今
看着台上的演出,我若有所思:同里古镇,不就是一个大舞台吗?从古至今,多少人出将入相,演绎出无数精彩的戏文。这种淳朴的民风,深厚的文渊,让同里这场好戏接力传承,经久不衰。以下这组资料,便是对它最好的喝彩:
1980年,被列为国家太湖风景区景点之一;
198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镇;
1992年,著名景点“退思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01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东新桥”东南堍
“东新桥”西河面
“东新桥”西南沿河建筑
那天结束当天旅游时,我并未从中川桥原路返还,而是从镇东的“东新桥”而出。在那里,看到了古镇扩容的产物—“新江南街区”。街区内清一色的仿古建筑,沿街商铺空置不少,已租商家生意清淡,与古镇内明清街等处的热闹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余德堂”旧址,民国十六年(1927年)由周松庭建造,新中国成立初曾为同里区政府所在地
“余德堂”沿街立面,从此圈门到新江南街区
静寂的街区
一街之隔,便是“同里湖度假村”。即便有游客借此道去往古镇,也是一带而过,留不住人。看来,想象中的这条“黄金通道”并未如愿以偿,发挥出实际效果。
“同里新江南”街区石牌坊
同里人家酒店
同里湖度假村
写于2020年4月9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