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

(2020-04-28 20:36:46)
标签:

原创见闻

吴江同里

古镇风貌

小桥流水人家

旅游

分类: 心泊东吴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

    知道同里这个地名,还是在我读初中的时候。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我就读于苏州市第二中学,文革时称“红旗战校”。学校有一位教语文的钱太初老师,是全校学问最深、声望最高的老师,其夫人吉敏曾是校教导主任。但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他俩已被双双打到,成为所谓的“牛鬼蛇神”,我曾亲眼看见他俩拿着竹丝扫帚,在学校操场上扫地。这真是名副其实的“斯文扫地”啊!从此,钱老师那清瘦的身影,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
中川路南首“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石牌坊,费孝通题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新三元桥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
景区主入口,“古镇同里”石牌坊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同里古镇景区全景图

 

    当时,我只知道他俩是吴江同里人,据说成分是地主。直至钱老师2003年逝世后我才知道,他是近代国学大师金松岑的学生,曾参加苏州大学《汉语大词典》编纂工作,同时擅诗词,是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苏州市沧浪诗社顾问。并精通书法,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协名誉理事、苏州市书协第一任会长。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
“中川桥”西侧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
“泰来桥”市控保碑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
“泰来桥”,桥墩南北内侧,均刻有“乾隆丙寅春贞徐焕章氏建”字样。柱石上有对联:

东为“垂天螮蝀通兰鹢,夹岸楼台护玉龙”

西为“题柱客从云表度,涉川人向镜中来”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
“泰来桥”南堍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
泰来桥西北侧的“阿庆嫂茶楼”和“民淳俗厚”券门

    同里,与江南的其他古镇一样,是人们的梦里水乡。最早去同里办过几次事,皆行色匆匆,竟也未有空闲慢慢地走走看看。

    前几年,又去了几次同里,目标就是冲着古镇而去。不仅兜了古镇的老街旧巷,还具体进入到每个景点,大致领略了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的基本风貌,以及其深厚的人文渊源。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
老屋1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
小巷1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
老屋2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
“中元桥”,桥中孔排柱东侧刻有“奉宪永禁捕鱼”,西侧刻有“放生官河”

桥联:南为“中流锁钥通津渡,元气潆洄积庆祥”;北桥联难辩。


 

    时间一晃而过,而同里古镇,时常像梦境一样萦绕在我的心头。将它写出来,恰如梦醒时分,仍有些许睡意。就像喝酒时的微醉或半醒半醉状态,那种感觉,刚刚好。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
中元桥“放生官河”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中元桥”北堍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中元桥”市控保碑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
“中元桥”一侧


    同里古镇景区的管理,有两处给人的感觉不错。一是逛古镇可免门票,只是各个景点需凭票进入;二是因景点较多,当天来不及看,这门票第二天仍可继续使用。

    景区的南端,即中川南路口,有一座新建的、高大的石牌坊,坊额为费孝通先生题写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东侧就是设施完备,环境优雅的的游客中心了。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
小桥流水人家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
悠悠石板路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
老屋3


    由此向北,中间过一座“三元桥”,再北行没多少路,就到了景区的主入口。

    景区前依旧是一座石牌坊,看来已有些年头,镌刻着“古镇同里”的坊额。进入景区,迎面是一座宽阔且平坦的新桥。但细看侧面的桥额为“中川桥”,似为老桥翻建而成。估计是考虑到景区容量的扩大,方便游客和货物的进出,故改建成了如今可行汽车的模样。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
整洁的石板街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
同里北园古楼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南园茶社”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南园茶社”一侧新建的“人民桥”

    在中川桥上,我环顾四周。往北的中川北路,仍是景区的主干道,不远处就是大名鼎鼎的“退思园”,和以它名字命名的“退思广场”。而中川桥一桥中分,将古镇划为了东西两个区域。此刻,我思忖着如何走法,结果决定先逛西区。那是因为近在眼前的,一座颇有特色的桥首先吸引了我。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
街巷交叉口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
幽弄深深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鱼行街

    这是一座梁式单孔老桥,名叫“泰来桥”,是镇中心体形最高大的一座石桥。桥顶搭着透空木质架构,看上去十分别致。桥之西南堍,立着一块文保碑,为苏州市控保建筑。

    泰来桥跨冲字、秵禾兼两圩,始建于明末(1640年),至今已有三百八十年了。当时由里人马而锡,出资银五十两,建木桥。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徐焕易石重建,道光十一年(1831年)建修。2003年,由镇政府出资修缮,将东西两块石梁置换新石梁。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
小船悠悠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
小巷2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
小巷3


    我走过泰来桥的南堍,沿着河的南岸继续西行。在河道分岔口之西南,又看到了一座属于苏州市级文保的“中元桥”。其跨洪字、冲字两圩,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易石重建,是同里镇唯一的一座梁式三孔石桥,该桥形制十分独特,造型纤细优美,两端各用两根斜梁,在斜梁上凿出阶梯槽石级搁在槽上,实不多见,值得保护。

    从东南堍上中元桥,我穿越到了河的西北岸,即西区的主干道。行至西南笃底处,就到了古镇的最南端,鱼行街八十六号的“南园茶社”了。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永安典当行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
小巷4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古镇西北宽阔的石板路

 

    南园茶社初名福安茶社,建于清末,因陈去病、柳亚子曾在此商讨成立南社之事,故被人们称为南园茶社    

    南园茶社,为苏州市文保单位,四开间门面,全部是传统的砖木结构,门面是清代风格的木雕装饰,上下两层,总面积约四百多平方米,如今依然对外营业。店内供应各种档次的红茶、绿茶、花茶,还有熏青豆、萝卜干等各种茶点,供茶客品尝。楼上还有一个曲苑班,茶客可聆听几段江南丝竹、宣卷、评弹、戏曲、小调等曲子。倚窗品茶水幽幽清香,临河看时光缓缓流淌,那种氛围,那种情调,怀古情韵,时尚品位,只管享受,无论古今。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西埭1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西埭2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西埭3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上元街北首


 

    由鱼行街北上,不远处有一条窄弄,粗心的人不经意会一晃而过的。

    这条长约三百米,宽仅八十公分左右,仅能过一人,两人交会需侧身的弄,有一个让人令人欣喜,甚至可以回味的名字,叫做“穿心弄”,因此成了很多青年男女的打卡之地。他们青春作伴,穿行于弄内,拍照留念,彼此许诺,让整条小弄洋溢着青春和浪漫的气息。我相信,弄内必定留下过多少爱情的告白,无数的海誓山盟。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
“上元桥”跨西柳、南荒两圩,初建无考。明永乐二年(1404年)重建。

正统十三年(1448年)道士戴志渊重建,易名汤家桥。

清康熙初(1663年)里人程汝端,乾隆五十五年里人募资重建,嘉庆年间又重修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现桥梁两边为条石踏步,中间桥孔为钢筋混凝土,栏杆为铁栏杆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桥栏桩上刻有“中华民国十八年”字样,应在其时修建过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上元桥”上俯瞰老屋

    年轻人如此,这对于我这个六十开外的老头来说,也颇有吸引力。我彳亍在幽长的,石条板的小弄内,仿佛在寻找旧日的时光。那种情形,对于从小就生活在姑苏小巷中的我来说,似曾熟识,渐趋陌生。熟识时,我旧时的身影依然清晰;陌生了,我往日的纯真能否找回?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环卫职工休息处和作业船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欸乃”一声穿桥过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忽闻姑娘唱歌声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吴侬软语醉人心


 

    依稀间,我仿佛看到了新月派诗人戴望舒《雨巷》中的那位丁香姑娘,撑着油纸伞,从不远处款款走来。忙侧过身子,待其慢慢地走过,目送她渐行渐远,心中顿生一种莫名的失落和惆怅。哦,光阴荏苒,时空转换,这首《雨巷》,以及诗中的丁香姑娘,至今仍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
清静之处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廊棚下的餐馆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一茶一饭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穿心弄”西首

    据说,有人为了寻找在小弄内的别样感觉,特地趁一个小雨如丝的天,撑着一把油纸伞,独自行走在弄堂里,居然走了四个来回。听起来,真是够痴迷的。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穿心弄”简介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幽长的“穿心弄”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武汉的“玉笛”姐姐给长春的“知秋”妹妹拍个照

【原创】鲈乡泛舟(17)同里:《古镇风貌》上武汉“玉笛”的留影

    有时候,人一旦设身处地,真的是会触景生情的。后来,我在陪武汉和长春来的两位博友游玩同里古镇时,再次来到了穿心弄,让她俩亲身感受一下这条幽弄,在弄内留下她俩的倩影,见证美好的时光。

 

(未完待续)

 

                                                                 写于20204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