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在旺山景区内看到“宝华禅寺”的寺名,我想到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之句,再联想到附近的九龙潭,不知两者之间是否有某种灵应?
可能是我想多了,这宝华寺的“华”其实为“花”,乃古汉语中常用的通假字。如同苏州城西的“花山”一样,也是以“华山”相称的。



关于寺院的历史沿革,山门前的立牌上如此介绍:
宝华寺原称“宝林院”,位于旺山宝华坞,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因这里的山脊左三右四,翘展分支,如莲花初开,五代十国时被吴越王钱镠改名为“宝华寺”。宋代,因智显禅师曾在此居住,故又有“智显禅院”之称。清未民初该寺已颓圮荒废,2000年重建修复。寺院周围主要景点有竹海、植物园、放生池、观音池等,寺门前的憨憨井历经千年,却依然清洌甘甜,不凅不溢。



禅寺山门最南端,为观音池。池中汉白玉的观音塑像,手持净瓶,通体洁白无瑕,象征观世音菩萨的慈悲之心和无私胸怀。
山门前的那条竹林幽道,遮天蔽日,清风拂面。从此走向山门,让人的心似乎宁静的许多,这或许是每一个礼佛之人所必须怀有的。



山门殿正上方,悬额“宝华禅寺”,由吴中区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包山寺法主、观音寺方丈贯澈长老书写。山门右墙,挂着“四星级宗教活动场所”铭牌。山门左侧,立有“宝华禅寺简介”刻碑,这比立牌上的介绍更为详细些。



步入山门,即为天王殿。殿前场地上有一座佛塔,塔前有佛塔介绍及绕塔注意事项。佛塔是三宝的所依,是佛陀的法身,是佛陀的意所依。绕塔时一定要右绕,即必须顺时针方向绕,此即《华严经》所谓之“右绕三匝”。如果逆时针方向绕,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非常大的过失。见此提示,自然右绕三匝,以示虔敬。
这让我想到了苏州城内的北寺塔,宝塔底层也有绕佛塔,且在每个角与角之间的平面处设有佛龛,供信众叩拜。偌大的塔基,有的人见佛便拜,三圈转下来,也是不容易的。但心诚则灵,何难之有?



天王殿后的炉台上,围以青石栏杆,中间为“大雄宝殿”。上方所悬匾额,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书写。
寺院东侧有一条很长的封闭型碑刻长廊,但上面覆以玻璃,反光厉害,看起来比较费力。长廊贴隔壁的小院内,那座建筑,据说是老庙的原物,虽然也经过修缮,但看起来有些年头。
寺院西侧为万佛楼,有念佛堂,西北角有女众寮房三栋,外面还有菜地,估计是种植自该自足的绿色蔬菜吧?



根据了解,宝华禅寺是一九九六年启动重建,于二零零零恢复的。其占地面积26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200平方米,还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目前寺院成为了一处尼众丛林,有惟真尼师当家管理。那天巧遇我以前曾经工作过的单位同事,退休了在寺院当义工,与他攀谈中顺便了解了一些有关寺院的现状。在现场更好的感受了寺院井然有序的环境,慈悲济世的精神。普照的佛光,洒向人间苍生,穿透于每个人的心底。


走出禅寺,东边有“憨憨井”,又称“颔颔泉”。井亭内,有三位和尚打坐,中间站着的手持锡杖者,乃颔颔尊僧,禅寺开山者也。
据说天竺颔颔尊僧手携锡杖,云游四方。一日来到尧峰山下,见这儿山清水秀,风光迤逦,便将锡杖插入泥中,决定在此筑庙驻足。谁知当他拔起锡杖时,地下就有一股清泉涌出,从此永不干涸,被人称作“颔颔泉”。也有人说,有仙人路过此地,被宝华寺僧人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动,留下了这口井。这儿的泉水,天旱不竭,天涝不溢,甘甜清洌。



禅寺的西边,有一座石牌坊,额题“宝华寺”。穿过坊门,即为“叆叇岭”景区。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0年3月16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