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光福,有一个叫做“窑上”的地方。一般外地人乍听起来,有些墨黑龙咚。因为苏州人的口音,读“窑上”为“窑浪”。




对于光福窑上地名,我并不陌生。因为以前工作过的老厂同事,有几位就是那里的人。记得一九七一年我初中毕业前,为“练好铁脚板,打击帝修反”,曾外出拉练一周,有一个晚上就住在窑上,其时,这个村叫做“香雪大队”。




当我再次到窑上村的时候,已经是四十年后的事了。
前年二月十一日,我与老单位同事一行五人,在登了铜井山后,有转上西碛山,并在山顶直落二百四十余米,到了山北的窑上村。因为那天我等还要去寻找黄茅石壁,故在村里并未多停留。




去年十月三日,我与好友相邀,同行去了窑上村,顺便又去黄石牌,寻找“黄茅石壁”这方摩崖石刻,依旧未果。但发现环太湖公路从太湖一号桥至香铜路这个原本不通公交的区段,那些早已建好的公交车站,已经赶在国庆节之前,于三天前正式启用,从而大大方便了窑上、铜坑等村村民的进出。




窑上,据《光福志》载,明代在此设窑,烧制城墙砖块,皇城完工,窑渐废弃,“窑上”之名由此而得。那里有一片全国最大的桂花林,是我国四大桂花基地之一。每逢金秋时节,金桂、银桂、丹桂陆续开放,桂子飘香十里,形成“两千亩桂花园环绕太湖十华里”的壮丽景观。




我俩从窑上村的西口入村,看到桂树丛中的桂花还未到盛放期,但那幽香还是不断袭来,使人神清气爽。




村里的主道较为开阔,能跑汽车,两侧的民居基本都已翻建了。在原来供销社的楼房东侧,一座充气的拱门上写着新郎新娘喜结良缘的字样,不远处,路的两侧均搭起了苏州农村特有的“木园堂”。村里的乡里乡亲都来帮忙,一片热闹喜庆气氛。




“木园堂”这种喜宴形式,凝聚着乡情、亲情、友情和爱情。通常要热闹三天,第一天厨师来“落桌”(把所需菜肴都认真准备好),那天吃夜饭的“着实”亲眷或“要好”朋友都要来吃“隔夜落桌”;第二天是“正日”,那天自然最热闹;第三天是喜宴的顺延,亲戚朋友还要饮酒叙谈。




看到如此场景,让我想到了上次从西碛山下到窑上村时,因村里没有饭店,没有吃到午饭。一直到后来在香雪海景区取车后,才在司徒庙旁边吃上饭的情景。如碰到今天,吃顿便饭应是不成问题的吧?




(未完待续)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9年12月22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