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家祠堂外景
从敬修堂再往西,就是东村古村的西首了,徐家祠堂就坐落于此。
徐家祠堂,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由东村一代儒商徐联习主持修建。祠堂坐北朝南,共有门厅、前厅,大殿,亨堂四进,以两座门楼,三个天井相隔。整座建筑庄重肃穆,气势宏伟,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家祠堂入口

徐家祠堂简介

照壁

徐氏宗祠门厅
目前所见,仅前厅为原构建筑,保存有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和苏式彩绘。其余大殿、寝宫、照壁、回廊等,皆为2009年后修复或重建,基本恢复了原貌。

上方木雕

上方雕梁

义田记碑

古井
关于东村的这个宗祠,以及徐氏家族的由来,根据相关资料介绍摘要如下:
南宋初年,大批北方贵族为躲避战乱,随宋室南迁,其中不少就定居于太湖中与世隔绝的西山岛。

砖雕门楼:“湖山世泽”

砖雕门楼:“奉先思孝”

芭蕉待雨

大厅侧面
西山徐氏的南渡始祖为徐揆(靖节公,宋朝烈士、宣教郎),徐联习为其二十一世孙。
徐联习之父徐则伊,以德行高操名于乡里,生五子,联习最幼。
徐联习,赋性聪敏,幼时即孝亲敬兄,虽家贫无力读书,但常借书自学,记性非凡,能过目成诵。

大厅正面

东园徐氏祠堂记

底部石雕1

底部石雕2
徐联习善于经营,将湖广(湖南、湖北一带)丰富的稻米运到苏州,又将苏州丰富的丝绸运到湖广(湖南、湖北一带),航船来回不空载,生意以诚信为本,不到中年即已成为一个富商。其经营的稻米和丝绸在衡阳、湘潭等地享有盛誉,成为当时“钻天洞庭”商帮中的佼佼者。经商数十年积聚财富,读书数十年修身养性,终成长江和太湖一带有名的一代儒商。

洞庭西山徐氏家族历史简介

东园徐氏祠堂记拓片

大厅内名人书法1

大厅内名人书法2
徐联习致富后不忘造福桑梓,对西山东村族人中的贫困者遍加资助,还带领许多年轻族人外出经商致富,教导他们光宗耀祖,造福乡里。晚年徐联习归居东村,建敬修堂,建筑风格大胆创新,大量借鉴了湖广官绅宅第的建筑特色,使敬修堂成为清乾隆年间江南民居中的精品。

大厅内名人书法3

大厅内名人书法4

大厅内名人书法5

大厅内名人书法6
徐联习之子徐伦滋,乃当年乾隆在敬修堂金屋藏娇故事中的人物。奉君之命,与殷氏假花头结婚。拜完天地,未入洞房,即离家做生意去了,一直到死也没见过他名义上的正室夫人殷氏一面。子承父业,经商于湘衡间。

大厅内回窥

砖雕门楼:“世德清芬”

享堂

砖雕门楼:“佑启后人”
徐联习之孙徐明理,不仅善于经商,而且博学多才,精于医道,交游广泛。为阐扬祖父徐联习之英名,于乾隆六十年,请当时著名的翁方纲大学士撰写了《徐东村处士传》,并刻于石碑放在宗祠内,供后人瞻仰。

享堂内

徐氏世祖介绍1

徐氏世祖介绍2

徐氏世祖介绍3
走进祠堂,看看那些图文介绍,听听那些旧闻轶事,感到徐氏家族后人不仅是富商,更是乡贤。只可惜,一个最能体现家风族气,世代沿袭的宗祠,竟难逃文革劫数。

徐氏世祖介绍4

东园徐氏祠堂记原碑

徐家祠堂建筑群落

东村西入口
祠堂内原有的《徐东村处士传》石碑,以及立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徐母殷孺人节孝题词”,刘墉、纪昀和翁方纲为殷氏题写的祭文等二十余方书条石珍贵碑刻,均在文革中被毁。现仅存在2009年重修时发现的,保存完整的清乾隆三十二年著名历史学家王鸣盛撰写的《东园徐氏祠堂记》碑,以及半块刘墉为殷氏题写的“贞寿毓贤”碑。

东村村立牌

东村宣传牌

村口两棵古樟

大肚能容
徐氏祠堂西侧,已经靠近环山公路了。在古村的西首,有两棵高大的古樟,年纪已有五、六百岁了。它们见证了古村的沧桑,可为古村代言。其中一棵特别有趣,顶破了树皮的木质层,凸出仔酷似弥勒佛的大肚皮。不知是否预示着东村古村的包容和肚量,“大肚能容天下万物”?

东村古村进入指示牌

村口对面健康步道

横山、绍山、阴山三岛

阴山岛
出村口,穿马路,来到太湖边。正前方是阴山岛和大、小干山岛,后面是绍山岛,左前方是横山岛,岛上又有多少故事,何种风情呢?心中顿生向往。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9年9月26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