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2019-10-10 20:57:15)
标签:

原创见闻

太湖西山

东村古村

栖贤巷门

绍衣堂

分类: 心泊东吴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老街沧桑


    相较于植里古村,东村古村的规模似乎大得多。你只要听听那些现存的古宅,如芳柱堂、慎思堂、瑞木堂、仁余堂、延圣堂、学圃堂、留耕堂、绍衣堂、孝友堂、仁德堂、敦和堂、萃秀堂、郎润堂、敬修堂等,就足以引发你的好奇和兴趣了,况且还有栖贤巷门、永泰桥、东园公祠等古迹的存在。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小巷幽静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永泰桥”北侧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永泰桥”桥面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永泰桥”南侧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双井


    东村,位于苏州西山岛西北部。其村龄,最早可追溯至秦末汉初的公元前206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因商山四皓之一的唐秉(河南商丘人,号东园公)曾隐居于此而得名,古称“园公”。后渐成村落,至清末民初发展成为小集镇。因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受交通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古村风貌保存状况较西山的其他地方要好。村中的道路至今大多仍为石板与青砖原貌,两旁的古宅以清乾隆、嘉庆年间的为多,其中以敬修堂规模最大,价值最高。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留下瞬间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老街1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老街2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小弄1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老屋1


    村里的街巷以一条东西走向,长约800米的老街为主,两侧有多条支巷,呈“丰”字形格局。老街东至永泰桥,西至徐家祠堂,两边散落着十多幢明、清宅第及义井、巷门等。只可惜,除敬修堂外,大多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处境危急,现状堪忧。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老街3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老屋2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老屋3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老屋4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老屋5



    在村东口,一座看似不起眼的平板小石桥引起了我俩的注意。细观之,其桥额“永泰桥”三字依稀可辨,但桥面的石板一侧为青石,另一侧则为花岗岩,两者有一恐非原物。这与我曾在东山的杨(杨湾)陆(陆巷)古道中看到的一座三色平板桥极为相似,那是用花岗岩、武康石、青石三种材质铺就的。桥之西北,有青石圈双井,井圈外并无文字,不知是否义井?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老屋6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小弄2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小弄3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巷门遗构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门闩洞


    走进老街,路面有石板的,有青砖的,还有两者并列或交叉的,那是苏州古村落中普遍采用的形式。两边的老屋,有的仍有村民居住,情况尚可,有的则破败不堪,摇摇欲坠,我俩走进去看看,只觉得慌兮兮的。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老屋7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老屋8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老屋9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青石门墩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旧庙遗址



    在轻轻的脚步声中,我俩来到了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萃秀堂”前。这座乾隆年间的宅第,从其规模看,以前应为大户人家所有。虽然有破败之相,但总体还算完整,仍掩饰不住旧时的辉煌。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萃秀堂”保护碑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萃秀堂”大门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萃秀堂”门墩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萃秀堂”大厅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萃秀堂”大厅内



    不一会,又来到了“栖贤巷”巷门口,这是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说“栖贤巷”名称的由来,与当年东园公隐居东村,并经常出入此巷有关。苏州太湖周边的古村落里,以前常遭湖匪盗贼侵扰,故巷门是必不可少的。有的设在村口,有的置于村内。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萃秀堂”砖雕门楼(远)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萃秀堂”砖雕门楼(近)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萃秀堂”花窗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萃秀堂”石库门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萃秀堂”边门



    这“栖贤巷”为老街的一条支巷,砖木结构的巷门跨巷而筑,只是年代久远,且巷门作用的淡化,此处早已无门。作为一处历史遗存,是重新置放巷门,还是干脆像现在这样,让观者发挥自己的想象,产生“此处无门胜有门”的感觉?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萃秀堂”后弄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萃秀堂”倾圮房屋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萃秀堂”夹弄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萃秀堂”暗弄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萃秀堂”暗弄洞窥


    过了巷门,见一位大妈立于一座老宅门口,地上放着待卖的桔子。看其门面,亦甚气派。与其商量能否进门稍微一观,未得允许。无奈只得望内一张,二进正厅似悬“仁德堂”牌匾?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萃秀堂”木门雕刻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萃秀堂”老井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萃秀堂”老井俯视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栖贤巷门”保护碑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栖贤巷门”


    好像老天存心要让我俩浸润在古村的历史中一般,这时天空中竟飘起了细雨。又见斜对面不远处,有一户门口地上放着石榴和桔子,墙壁上钉有“苏州市控保建筑”的人家。从门口两侧的青石门墩来看,似非寻常人家。

    与刚才那家的主人恰恰相反,这家的主人较为热情,除了向我俩简单介绍外,里面的堂屋可以随便看。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栖贤巷门”东侧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栖贤巷”内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仁德堂”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老街“义井”


    这座老宅,名“绍衣堂”,建于清早期,是现在主人祖上遗留下来的。从现场看,三进约四百平米的建筑亦已年久失修,原来大厅正上方的匾额已不知去向,两侧楹联也莫能辨。大厅前的砖雕门楼保存尚可,但所刻门额破坏严重,字迹已难以辨认。似为树滋济美,落款为春田周锷。从当年这位苏州的知府大人能为其题款,可推测当年宅主的身价,绝非等闲之人。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绍衣堂”东侧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绍衣堂”西侧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绍衣堂”大厅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绍衣堂”砖雕门楼

【原创】太湖风韵(68)西山:《东村古村》上
扁砌砖墙


    在古村走街串巷时,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那些老屋的外墙,除了旧时常用的“空斗墙”外,还有一些采用了青砖扁砌形式,但呈上宽下窄的倒梯形状(见上图)。包括“栖贤巷”内的一些老屋和“绍衣堂”宅第,皆是如此。若说要顺利泄流雨水,应正梯形状才是,至今不明所以?只能待下次去再请教解疑了。


(未完待续)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99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