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大昆山下来,出天王坞水库路口,我与好友两人一路西去,到了位于西山北部的植里古村。
早就听说植里有“三宝”,即古道、古桥和古樟,均建(植)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至今已三百余年了。




环山公路旁的植里古村村口,一条花岗岩条石铺就的石板古道,由南向北沿至村里。这条古道,长一百五十八米,宽一点五米,两侧为稻田。可以想象,若在稻子成熟或油菜花开放的季节,黄澄澄,金灿灿的一片,那有多么的美啊。




古道之北端,一座单孔拱形古桥纵跨南北,全长17.90米,顶宽1.90米,矢高3.2米,跨径5.2米,其名为“永丰桥”。
桥孔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筑,南北桥堍各设11级踏步,花岗石砌,灰黄颜色,桥上台阶、桥栏均保存完好。但不知是否哪里出了问题,桥北堍有块警示牌上写着:“前方危桥,禁止通行”。




桥南堍东侧,一棵三叉古樟,枝繁叶茂,形如巨伞。与古桥、古道一起,体现了植里古村的古朴幽雅,构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图画。




越过永丰桥,便是植里老街,才算得上是真正进村了。其与夏泾老街东西贯通,共长七百多米。村里不少人家的房子已经翻新了,有的处于在建状态。原先的老屋,还存有些,目前仍在居住和使用。但有不少已经破烂不堪,摇摇欲坠,其中就包括了“仁寿堂”,这个苏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从现场的情况看,其修缮恢复难度较大,需假以时日和大量资金的支持。




与其他的古村情形相仿,老屋的数量急剧减少,质量状况堪忧。当阳光照耀在老屋那斑驳的墙面上,或是投射进屋内的那一瞬间,我似乎看到了岁月的沧桑,旧日的时光。




在夏泾村东,临环山公路处,还有五棵遮天蔽日的古樟树,树龄已有六百至八百多年了。比起永丰桥边的那棵古樟来,更显得魁伟挺拔,古意盎然。




在树底下,我和朋友呆了许久,真正感觉到了“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快意,真正体会到了“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涵义。在苍老的古樟前,犹感到自己是如此的年轻;在高大的古樟下,只觉得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9年9月2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