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曾在我的新浪博客原创园地中,发过一篇《“带”与“陪”》的杂谈。时至今日,期间又遇到了一些事,故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一次,有朋友托我办事,我选择了一个较近和一个不太远的地方。我先陪他去了较近的那家,结果看下来不中意,于是便相约去后面的那家。
临分手前,他却说:就这么定了,到时候我带你去吧。
乍听此话,我有些懵圈,这都是哪跟哪呀。那地方你没去过,老板你又不认得,何带之有啊?
其实,我是知道他要说的意思的,只是不善于表达而已。但有时就是这种些微的疏忽,会造成朋友之间的误会,甚至不快。
这于我,当然毫无问题,朋友之间本来就不要计较此类小事的。你说带,那就带吧,不就是我俩一块去吗?那天虽说是他开的车,但你知道往哪开,开到哪吗?结果,还是我陪他圆满解决了所托之事。
“带”,既有带领之意,如带头、带领、带队、带班等,又有向导之意,如带路等。但有一个前提,就是你要具有表率作用,或者经验丰富,熟悉环境等。
而“陪”,则为陪同、陪护、陪伴之意,如陪客、陪从、陪侍、陪读等。
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带”与“陪”这两个字的用法,还是应有讲究的。
譬如说,你对某人或某地不熟,需要他人介绍和引导,充当牵线人或向导,就应诚恳地说“带”;反之,则应谦虚地说“陪”。如是,让人听上去顺理成章,舒心悦耳。至于上下级、长幼辈之间的具体说法,因上篇已有详细解说,在此不再赘述。
但遗憾的是,我们在实际使用“带”和“陪”时,面对不同的对象和事情,常常是会用倒的,并未加思索地脱口而出。问题在于这两个字,尽管看来意思相近,其实并不相同。前者突出的是主体,将自己列于引领的位置;后者突出的是客体,将自己归入陪衬的角色。
至于“陪”字,古有“陪太子读书”一说,意谓太子一个人上学读书太闷、太寂寞,需要有同学做伴,故皇室会为其找一个人陪读。其目的不是要这个人学得多好,只是给太子做个伴而已。
今亦有“陪公子读书”一说,其意思与古代有所不同,多少还有点自我调侃的成分。只是因为当今学生课业负担太重,家长又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除了陪孩子外出上各种辅导补习班外,还充当了每天给孩子检查和复习功课的“陪读”角色。尤其是面对小学初年级的孩子,任务繁重,苦不堪言。
话还是要说回来,国庆长假即将到了,亲朋好友之间免不了有个互动。到时走亲访友,扶老携幼,外出吃顿饭啊,旅个游啊,在举手投足,谈天说地时,千万要注意长幼次序,主宾关系,方能做到言语谦逊,举止得体。
写于2019年9月27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