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在招宝山之巅的“威远炮台”,我领略的是一种威武雄厚的气势的话,那么,在招宝山南麓乌龙岗下的“安远炮台”遗址,我看到的则是一副苍凉悲壮的景况。



炮台的台顶毁圮了,台壁依然屹立着,上面布满了坑坑洼洼的弹孔,可见当时的战斗是多么的惨烈。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一百三十多年,但当我来到炮台内,仿佛身临其境,依旧看得到当年的战争硝烟,闻得到散发的火药气味。



我最初到镇海时,看到旗杆格弄和洋山庙弄等处的民宅,有不少几乎是用碎砖和瓦砾堆砌而成的。当时心中不解,至此幡然明白。作为海防前沿的镇海口,自古以来经历的战争无数,遭到严重摧毁,以至于战后百姓重建家园,真的是连一块完整的砖瓦也找不到的。



好在历史终于翻过去了这悲惨和沉痛的一页,让处于和平阳光下生活的人们来此,凭吊古战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警钟长鸣。



据资料介绍:
安远炮台,始建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秋,由同知杜冠英督造。后为安置21厘米口径的克虏伯新式后膛钢炮,光绪十三年(1887年)又重新扩建,次年告竣。炮台呈圆形,占地面积328平方米,直径16.5米,高6米,壁厚2米。据说台壁以蒸熟的糯米搅拌黄泥、沙砾、石灰三合土夯筑而成,极为坚固。



炮台设前后炮门,前炮门朝东面大海,后炮门对西面甬江,台西北有一洞门,高约5.0米,宽2.4米。炮台原置德国造火炮一尊,早拆除。炮台中心置圆形旋转铁轨,大炮可沿铁轨前后旋转,可谓设计精到。其与南岸金鸡山下的“平远”、“靖远”炮台隔江对峙,遥相呼应,与一路之隔的,招宝山下的“定远”炮台,互为股肱,一起拱卫招宝山上的威远城,在中法战争镇海之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9年6月2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