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宝山观音阁建筑群
上篇“明清碑林”中有一张图示,是浙江提督欧阳利见撰文勒刻的“中法战争观音显圣牌”碑。认为一八八五年三月中法战争镇海之役取得三战三捷的胜利,乃观音菩萨显灵保佑之故。
这事说来有些蹊跷,给招宝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招宝文化苑
东方招宝财库
招宝阁
黄石假山上的群雕
当时法舰洋炮极为先进,炮弹重达300余磅,但却不能击中我方阵地,均落空地;而我方炮虽小,而屡能击中敌舰要害。据一位法军官回忆说,从军舰上看招宝山时高时下、时大时小,好像有云雾遮护,若隐若现,炮码测量,怎么也测不准;用望远镜观看,好像有白衣人来往山头作法遮护,不解何故?
以至于战争结束后,法国提督李士卑斯还多次请求欧阳利见,让他上招宝山看看,炮台究竟在哪里?法军怎会老是打不准呢?

雕塑1

雕塑2

雕塑3

雕塑4
说来你也许不信,这招宝山似乎确实有神灵的存在。
1998年9月24日,正在建设中的招宝山大桥行将合龙。但主梁16号块接缝面,却发生了严重压溃事故,这在我国建桥史上尚属罕见。有人认为是造桥因有隧道穿山而过,惊动了山上的神灵。后来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听说还请了风水先生到场,后于2000年10月22日方顺利贯通。
铺地“招财进宝”
龟蛇石雕
仙人洞、妈祖阁
无独有偶。
当年修建“甬江隧道”时,亦曾发生过中间对接偏差,不能顺利合龙的事故。但后来所建的“常洪隧道”和“明州大桥”,就好像没什么事了,估计是施工方的技术、设备、材料和经验同步提升的缘故。
摩崖石刻简介
摩崖石刻:“明心”
该摩崖石刻为浙江省发现最早、最大的梵文摩崖石刻,成为浙东佛教文化引进的历史见证。
汉字译音为:“唵(om)嘛(ma)呢(mi)叭(bato)咪(me)吽(hong)”。
是古印度佛教密宗咒语,即喇嘛教的“六字真言”
当然,凡事信则有,不信则无。
但你到了招宝山,看到那些庙宇,仿佛能亲身感受到佛的存在,禅的意境。
圆通宝殿
钟楼
鼓楼
圆通宝殿一侧
先看那“宝陀禅寺”,别名“普陀寺”。寺本建于梅岑山紫竹林(今普陀山),始创于唐大中年间(847-860年)。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总制胡宗宪将其迁于招宝山之巅。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总镇卢镗又撤其圆通殿建于山麓。明万历四十年至清嘉庆间两次毁于火,曾四度修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又大修,并建有钟楼和僧寮房等。新中国成立后,1965年维修过一次,1981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修圆通宝殿,1985年再度重修。
天王殿
藏经楼
香炉
宝陀禅寺大钟
宝陀禅寺的主殿为“圆通宝殿”,
乃供奉观音之处,当年由梅岑山紫竹林迁此后,几经战火,屡毁屡修。“宝陀”禅寺额和“圆通宝殿”原额,分别为宋仁宗和宋宁宗所赐。现殿额“圆通宝殿”四字,系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于1987年所书。
千手观音
石狮把门
宝陀禅寺一隅
圆通宝殿内供奉着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尊化身观音塑像分列左右。并置释迦摩尼佛像,两侧及后檐墙有一圈十八罗汉像。每当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的观音诞辰、出家、成道之日,善男信女上招宝山朝拜者络绎不绝。
观音阁保护碑
重建招宝山观音阁碑记
观音阁
重建观音阁、大雄宝殿、法堂等碑记
宝陀禅寺在山之南侧,而山之西侧,还有一座“观音阁”,古名叫“夕照庵”。
观音阁是招宝山十二景区之一,古时叫“夕照霞辉”,日落时观晚霞,夕阳余晖,彩霞满天,故名。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法堂
明刹遗韵
夕照霞辉
观音阁始建于明代,后由于历史的变迁,几经兴废,抗战时烧毁成一片废墟。1985年智柔师太筹资在原址上建造庙宇殿阁,如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内供奉“千手观音”、“送子观音”和一幢千佛阁,全用樟木雕凿,贴金佛面,灿烂辉煌。
殿宇古朴
千手观音殿
整修进行时
庙宇一角
山上还有一个标志性的建筑,那就是“鳌柱塔”了。一般的宝塔用以收藏舍利和佛卷等,但招宝山的鳌柱塔却别有用途。
传说古时招宝山下出海口,时有巨兽出没,兴风作浪,翻船淹堤,百姓不得安宁。一天来了一个和尚,他告诉住持长老,在此造塔,可确保海上安宁。话毕,忽现一道红光,便不知去向。住持长老忙朝天参拜,并念“阿弥佗佛”,原来是观音菩萨显灵指点。
第二天,长老就按照观音菩萨指点,开始在山上建造砖砌七层宝塔,建成后取名“鳌柱塔”。说也奇怪,从此海上就平安无事了。
观音阁钟
龙泉
智柔师太灵塔
观音阁摩崖石刻“大慈大悲”
但令人疑惑的是,在《招宝山县志》招宝山图和光绪年《镇海县志》招宝山图,均标注了十余处地名,如威远城、仙人洞、魁星阁、半山亭、塔院、“第一山”碑、棋子枰、望海楼等,图形与名称一一对应,但整座山上无塔。且自唐以来遗留的,吟咏招宝山的大约一百多首古诗词,亦未有涉及宝塔的只词片句。在近二十首用上了“鳌柱”两字的诗词中,其词意皆指向“山峰”。
如清朝周世绪在组诗《侯涛山十二景》中,为“鳌柱插天”一景作诗云:“何年鳌柱扑天流,日本朝鲜一望收。自是东南好门户,一枝撑破碧天秋。”
难道是明朝嘉靖年以后建造,而后来就不存在了吗?真情实况,有待专家学者的进一步考证。
鳌柱塔台阶
仰看鳌柱塔
鳌柱塔近影
现在的鳌柱塔,由侨胞资助和政府拨款修建,于1999年春节正式开放接待游客。塔为仿宋建筑,塔身净高57.6米,七层八角,青铜塔刹顶。不仅是招宝山的标志性建筑和镇海的制高点,还是海上航运的航标,远方来的轮船看到山上的宝塔时,就知道镇海到了。
据资料介绍,鳌柱塔内展示“独占鳌头”状元文化;“三十三尊塑像”观音文化”;“镇海名人书迹”及院士文化等,可惜我去时并未对外开放。
英姿俊秀招宝山
在宝陀禅寺俯瞰招宝山大桥
我站在招宝山的南端,眺望着南岸的金鸡山,眼下,一座全长近2500米的招宝山大桥纵贯南北,成为沟通镇海和北仑两地的重要交通纽带,更是我国沿海大通道的重要节点之一。记得全线开通后不久,我曾开着妹夫的摩托车,越江而过,到了对岸的小港开发区,亲身感受了大桥的雄伟壮观,和它带来的便捷和速度。这是原来从江北到江南,皆靠轮渡的时代所不可比拟的。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9年5月2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