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庙墩近影
前些日子,在写《西崦湖》这篇博文时,了解到明朝嘉靖年间礼部尚书董份当年买下西崦湖后,出资修建了大堤,栽桃植柳,还在湖中堆筑了一座玲珑多姿的小岛—“浮庙墩”。
浮庙墩村口南侧的坞山桥
浮庙墩村口
据旧《光福志》载:“浮庙墩,一土阜也,在西崦中,四面环水,非舟不达,而庐舍田园,桑麻鸡犬俨然,一村落也。土阜之上有一庙,杂树扶疏……虽遇大水不淹,故有浮庙墩之名”。
整洁的村庄
连通西村东岛的单侧廊桥内
听听这个介绍,就感觉浮庙墩挺富有传奇色彩的,就越发引起我的好奇心,并萌发“梦游一路到崦西”的想法。
西崦湖,我已去了三次,但浮庙墩,前两次皆未到达。待我与好友第三次到西崦湖时,终于下决心走上这个小岛,看看其真实的面貌。
在岛上观望西村
岛上翻修的老屋
浮庙墩,面积约八千多平方米,原是西崦湖中的一个小岛,现已与陆地连接,成为湖中半岛。
其实,在我俩第一次在西崦湖边溜达时,就曾距浮庙墩一步之遥,与其失之交臂。那日,我俩在虎山桥两头沿岸观赏湖景,并远眺浮庙墩后,就沿着南岸行走。但因沿河有许多企事业单位的房屋阻挡,只走了一小段,到了一个类似观光平台的地方便打住,走不通了。于是估摸着跳过这个路段,到香雪村那边,应该再可以抵达湖边。
铜坑村浮庙墩61号
岛北岸边观望
果不其然。
后来到了香(香雪海)铜(铜坑)公路,过了“新开河桥”,右拐进一条小道,直抵湖边。一看,原来是“香雪海垂钓中心”,那里除了钓鱼外,也是从另一个位置观赏西崦湖的好地方。殊不知,此时只要回到香铜公路继续前行,再过第二顶“坞山桥”后右拐,就是浮庙墩了。
船与网
停泊
浮庙墩,归属铜坑村。这次我俩一到村口,有一块高高的立牌,写着“浮庙墩”的村名。走过近两百米的村道,才算真正进村了。村子里新建的民居不少,应该居住着不少村民吧?外墙刚粉刷一新,看上去十分干净整洁,但这只能算现在浮庙墩西村东岛格局中的新建村落。而东岛,才是旧时真正意义上的浮庙墩之所在。
浮庙禅院一侧
浮庙禅院
我俩走过一座新建的单侧廊桥,看见岛上有一些老房子,还居住着十几户村民。这些房子,看上去有些年头了,石基也高,挑空也高。有一位老人坐在客堂里,桌上一只半导体收音机里放着苏州评弹,我在门口看得出,他应是陶醉得睡着了,头耷拉着。
走下禅院
好友摄美景
另一家门口,有一位男子正用手锯锯着硬柴,作为烧行灶的燃料。与其攀谈,欲证实岛上是否从未水淹之事。答曰,基本无碍,但有一年太湖来水特大,曾漫至岸上,但房屋因地基高,而从未造到水浸的。而庙还在土墩上,也是安全无恙的。由此看来,这浮庙墩确实也够神的。
眺望香雪海垂钓中心
远眺虎山村、虎山岱真道院
我俩走上那个并不高的土墩,看到有一座“浮庙禅院”,里面坐满了人,正在做法事,念念有词,梵呗声声,给这个古老的小岛带来了祥和之气。
浮庙墩地名,应是来源于这座寺庙。最初名叫“禹王庙“,里面供奉远古时期治理太湖水患的大禹。关于这座庙,坊间还流传着一段村民护鳖和县太爷抢鳖的传说。
远眺光福塔(右),虎山桥(左)
远眺光福塔
据说那大鳖直到现在还在小岛下面,当年是它潜入水中后,将小岛驮在背上顶了起来,使小岛浮出水面,不受水淹。可惜的是,墩上的古庙早已毁于文革,现在的模样乃居民出资自建,里面供奉着“刘猛将”。庙虽小,但百姓的心是纯的,寄托着村民的美好愿望。
塔姿帆影
湖光山色
我俩在浮庙墩上转了一圈,四下眺望近水远山,渔桅帆影,西崦湖东头和东南侧的虎山岱真道院、虎山桥、光福塔清晰可辨,风光旖旎,如诗若画,个中妙趣,不由言说。
西崦湖极目远望
山水交融
临走时,闻说岛上的旅游观光资源正在规划中,但愿其开发,不要破坏了小岛原有的生态。
阿弥陀佛!
如诗若画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9年3月7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