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湖一号桥远眺蟠螭山
民国张郁文《光福诸山记》道:“蟠螭山,俗呼为南山,在弹山西南斗入湖中,作蜿蜒状,以此得名,亦称石壁。”
这个地方,我曾去过三次,其三面临水,乃环境幽僻,风光绝胜之地。当年民国元老李根源遍访吴郡西部诸山,欲为母亲阙夫人墓地选址,并买下祝、朱两家山地五亩,后搁置未用。因考虑到免遭太湖湖匪侵扰,另定址于更为幽谧的穹窿山附近,有“小隆中”之称的“小王山”。
静谧的南山村
家里有薪,生火不愁
穿过桂林
此山现已开辟为“南山公园”,只山之阴有陆地,为“南山村”之所在。然不知村以山名,还是山以村名?
蟠螭山,并不高,立有东、西两峰。东面,有“石壁精舍”,亦即“石壁永慧禅寺”。其图文,我之前已发于博客。西边,则有“憨山台”,我前两次皆未亲至,直至第三次方才涉足。
由此上山
绿荫拥道
渐行渐高
对于游山者而言,上山之路如有多条,则大多不会一直沿着自己熟悉的,常走的那条道走的。如若不然,那该是多么乏味的事,失去了游走的许多乐趣。
本人亦然。
登至山顶
禅寺在望
道中石刻
我前两次到蟠螭山,都是直接去的石壁永慧禅寺。而第三次,则从南山村进入,目标,憨山台。
这条上山道路,应是当年李根源所历之路。他在《吴郡西山访古记》中说到:“走南山村,登蟠螭山,寻吴梅村先生伟业墓不得。抵石壁,寺名永慧,明憨山大师结茆地也。”
“饮渌”— 谷锺秀
去憨山台道中
憨山台摩崖石刻大观
右:“憨山台”明憨山大师结茅处,丙寅三月,李根源题
左:民国十六年端阳日,偕腾冲余鏋、临川周兆麟、新建丁立中来游
太湖一号桥附近,有一条进入南山村的村道。村庄十分静谧,一路上只遇个把村民。山道两侧,绿意盎然。上得山顶,见前方露出黄墙一角,哦,原来又到了石壁永慧禅寺西端。一路上并未看到憨山台啊?心正疑惑,见有寺院扩建施工人员,遂问之。答曰:回走至“饮渌”石刻前左拐,行百余米小道可达。
道中茅草丛生,十分狭窄。走了会,还未见目标。正欲退而回之,隐约见老远有一块大石。走近一看,石壁上布满了石刻。此,憨山台也。顿时,心里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样兴奋。
甲戌之春,偕印泉、莼鸥、默君同探石壁,勒石纪之,绍兴邵元冲

“蟠螭精英”丁卯十月游题,孙光庭
左上:吐纳乾坤大,苍茫日月低
。渔舟轻似叶,目断洞庭西。
游石壁呈,印泉吾兄赐正,弟谷钟秀
右下:曹溪礼公塔,石壁登公台。台以公名重,人从鲎背来。
安禅狎猿鹤,洗钵伏鼋能。七二峰相续,浮云取次开。
丁卯十月,登憨山台作,腾冲李学诗
憨山大师法号德清,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台,即其打坐修炼之处。此名来历,又与李根源有关。当年他来到此地,后将经历载入《吴郡西山访古记》:僧乞题名摩崖,余曰:“地以人重,憨山为此山开山祖,此台即名憨山台可矣。”
据我观察,憨山台一带约有摩崖石刻十余方,皆为民国期间李根源及友人访题。其中,有李根源的老师孙光庭,孙中山机要秘书邵元冲,北伐军驻沪代表谷钟秀,同盟会元老朱梁任,藏书家丁立中,画家吴湖帆等。
甲戌春王正月十又七日,同人等游石壁蟠螭山,正右军《禊序》云“是日也,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也。顾亚伟、张吉父、陈子清、徐伟士、彭恭、彭望楠、
吴湖帆题,皆吴县人也
印泉
“印泉”—朱锡梁(字:梁任)
憨山台后侧,据说有双泉,一曰“梅村泉”,二曰“印泉”,两者相隔仅数米。李根源的《吴郡西山访古记》似乎亦可佐证:又导观台旁,泉水清澈照人,终年不涸,拟名“梅村泉”,朱锡梁篆刻二大字曰“印泉”。
但我在现场只看到一泓山泉,其水质已非李根源所见之状,石上刻着“印泉”两字。而并未看到“梅村泉”,不知何故?是我的疏忽,还是一泉双名?
远眺湖山,近瞰村庄
桅船点点
水波不兴
提到一泉双名,其实或有可能。李先生题“梅村泉”,当然最合适不过了。他对梅村先生向怀崇仰之心,那日又寻其墓而不得,乃有感而题。而同盟会元老朱锡梁所题“印泉”,以李根源的字命名,亦合乎情理。
欲知实情如何,只能待我下次去再仔细观察了。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9年2月28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