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太湖风韵(61)光福:《冲山佛雕村》

(2019-03-05 09:43:29)
标签:

原创见闻

光福冲山村

佛像雕刻

传统工艺

文化

分类: 心泊东吴
【原创】太湖风韵(61)光福:《冲山佛雕村》

 

    冲山,我去过两次。之前的一次是从蟠螭山的“石壁永慧禅寺”出来,去其最北面的“湖鲜酒楼”用餐。之后,参观了“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瞻仰了英雄塑像和纪念丰碑。


【原创】太湖风韵(61)光福:《冲山佛雕村》

【原创】太湖风韵(61)光福:《冲山佛雕村》

【原创】太湖风韵(61)光福:《冲山佛雕村》

    在去年三月所发的《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一文中,曾经如是写到:

    “冲山,是光福镇西的一个半岛,又是一个“三面青山三面水”的地方。在路过村口时,看到有几块“***木雕”的招牌。那里的能工巧匠,代代相传,从事着传统木雕,尤其是佛像的雕刻。据说,现在国内,乃至全世界,有不少木雕佛像,皆出自该村,成为当地一个响当当的名品。”

    但遗憾的是,那次未入村子,故未能一睹真容。但去的念想,总挥之不去。及至去年十月初,终成此行。


【原创】太湖风韵(61)光福:《冲山佛雕村》

【原创】太湖风韵(61)光福:《冲山佛雕村》

【原创】太湖风韵(61)光福:《冲山佛雕村》

    村口,竖着一块“冲山佛雕村”的牌子,一条并不宽敞的马路通往村内。走进去,我看到路的两边,有好多木雕工坊。堆积着不少木材,以及正在雕刻或已雕刻完毕的佛像,神态安然,面目慈祥,衣褶飘逸,栩栩如生。鼻子中闻到了一阵阵樟木的香味,原来它是佛像雕刻的主要木材,而且还有防蛀功效。


【原创】太湖风韵(61)光福:《冲山佛雕村》

【原创】太湖风韵(61)光福:《冲山佛雕村》

【原创】太湖风韵(61)光福:《冲山佛雕村》

    我来到了一家看上去比较像样的工场,老板姓顾,五十岁左右的男子,本身就是雕刻工艺师。我向他询问了工厂的情况和有关佛雕的一些问题,得知他这家传统雕刻工艺厂,专业生产各种木雕佛像、神像、精细工艺品、装金、彩绘、供桌、佛殿用具等。可谓名目繁多,种类齐全。因已值午饭时间,他家正准备吃饭,便邀请我一起用餐。看来乡村里的人就是热情,初次见面就招呼吃饭,让我怎敢消受,于是便婉谢了,说后会有期。


【原创】太湖风韵(61)光福:《冲山佛雕村》

【原创】太湖风韵(61)光福:《冲山佛雕村》

【原创】太湖风韵(61)光福:《冲山佛雕村》

    辞别了顾老板,我沿着村里的主干道一直走到底,便来到太湖边。左边有一个操场和一排营房,应是以前驻军留下的痕迹吧。营房的一端可顺坡上山,但仍有“禁止拍照”的告示在焉。我遵守禁令,只在山上看了下,就返身下来了。在湖边,眺望着浩淼的太湖,目视着湖上驶过的木船,倾听者湖水轻轻地拍岸的声音,忽然间有了一种发呆的感觉。的确,在那种情景下,是会瞬间引发和非常适宜发呆的。

    在湖边呆了一会儿,无疑也是小憩了一会儿,思绪还是得回到木雕本身上来。


【原创】太湖风韵(61)光福:《冲山佛雕村》

【原创】太湖风韵(61)光福:《冲山佛雕村》

【原创】太湖风韵(61)光福:《冲山佛雕村》

    木雕起源于何时?最早恐怕要追溯到七千年以上的河姆渡文化了,木雕鱼就是其实物佐证。而苏州本地,则在三千余年的草鞋山出土文物中,也有了木刻件的遗存。

    到了明清,苏作木雕艺术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涌现出大量有史可考的名家、艺人及其作品, 是古代木雕艺术的一个高峰。如以香山匠人为代表的,就有明永乐年间的蒯祥,清朝后期的吴小胖、鲍子阴、金宝等。民国年间,又有周云龙和赵子康等。至今,人们在北京故宫、苏州西园寺、东山雕花楼、木渎严家花园等处,还能看到他们的杰作。


【原创】太湖风韵(61)光福:《冲山佛雕村》

【原创】太湖风韵(61)光福:《冲山佛雕村》

【原创】太湖风韵(61)光福:《冲山佛雕村》

    至于冲山村的佛雕,虽由来已久,但其得到迅猛发展,还是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由于政府大力扶持,不仅壮大了整个产业群体,还吸引了国内外客商前来定制。如普陀山、峨嵋山、五台山、九华山等佛教、道教圣地,上海龙华寺千手观音(国家级文物)、上海的东岳大帝、南海的观音、台湾的妈祖、泰国的关公、日本的太阳神等佛像、神像,皆出自冲山村雕刻艺人们之手,使太湖边的这个小村庄名扬中外。


【原创】太湖风韵(61)光福:《冲山佛雕村》

【原创】太湖风韵(61)光福:《冲山佛雕村》

【原创】太湖风韵(61)光福:《冲山佛雕村》

    如今,这个百余户人家的小村庄,木雕从业人员就有四百多人。“子承父业”、“徒从师授”、“工厂教培”,三管齐下,使雕刻技艺人才群体逐渐壮大,雕刻艺术精品不断涌现。雕刻师们对祖辈留下手艺的执着坚守,对雕刻艺术的精益求精,并且不断寻求新的突破。


【原创】太湖风韵(61)光福:《冲山佛雕村》

【原创】太湖风韵(61)光福:《冲山佛雕村》

【原创】太湖风韵(61)光福:《冲山佛雕村》

    据我在几家工场里看到和了解到,传统的木雕,是用整块大料雕凿而成,不仅对木料体量和材质的要求高,而且在雕凿过程中,一凿不慎,就会前功尽弃,造成材料和人工的极大浪费。于是,一种古法改良的新工艺“脱胎佛雕”应运而生,成为大型佛像雕刻的新型方法。这种方法,是先用木头搭架,再经过泥塑工序,其形状在雕刻过程中能及时调整改动。一旦错凿,则只要替换部分构件便可,为节约木料、人工和成本,创出了一条新路。


【原创】太湖风韵(61)光福:《冲山佛雕村》

【原创】太湖风韵(61)光福:《冲山佛雕村》

【原创】太湖风韵(61)光福:《冲山佛雕村》

    从村里出来,我来到了附近的“冲山佛像雕刻工艺街”。看到路边一家雕刻间内,一位青年女子正在雕刻,遂上前观看。此时,她正在雕凿一尊大型佛像。见有人来,她热情招呼,我一听便是本地人。后在攀谈中,得知他也是女承父业,从事着这个手艺行业。一般来说,雕刻这活,大体学五年方能独立操作。但看得出,她运用自如的手势,连贯接续的动作,已经熟练地融会于“笃、笃、笃、笃”的声响中了。


【原创】太湖风韵(61)光福:《冲山佛雕村》

【原创】太湖风韵(61)光福:《冲山佛雕村》

【原创】太湖风韵(61)光福:《冲山佛雕村》

    我在想,那些雕刻工艺师们,手下雕凿着神态各异,生动逼真的佛像,使之出神入化,他们心中应该是有佛的。那就是一颗继承传统,宁静向佛,锲而不舍,推陈出新的心。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92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