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太湖风韵(45)东山:《槎湾》

(2018-12-24 09:20:48)
标签:

原创见闻

洞庭东山

槎湾

龚自珍诗文

杨虎藏船坞

分类: 心泊东吴

【原创】太湖风韵(45)东山:《槎湾》


    两百年前的新年新岁,有一位清代诗人游历了洞庭东山,在槎湾古村的一次夜宴后,留下了这首《古槎湾》绝句:

“今日闲愁为洞庭,

茶花凝想吐芳馨。

山人生死无消息,

梦断槎湾一角青。”

同时留下的还有《莲溪里》,他的名字叫龚自珍。


【原创】太湖风韵(45)东山:《槎湾》日晖浜上日晖桥

【原创】太湖风韵(45)东山:《槎湾》当年的木槎竹筏被铁皮船替代 

【原创】太湖风韵(45)东山:《槎湾》村西口“保安古寺”路标


    这两首作为答谢之意或称纪念之物的诗文,后由东道主周懒渔请来刻石高手,镌刻于石上,并用河蚌壳磨碎和以黑漆,敷胶在字上。然后在村里的牌楼巷和古周巷口建造了两座门楼,把两块书条石作为门额砌在巷门的门楼上。

    只可惜,这两块诗碑存世一百五十多年后,于十年浩劫后期被彻底销毁。其残存的石基前几年还能见到,待我今年去时已完全看不到痕迹了。


【原创】太湖风韵(45)东山:《槎湾》“世外桃源”休闲山庄

【原创】太湖风韵(45)东山:《槎湾》天问

【原创】太湖风韵(45)东山:《槎湾》岔道口


    槎湾,一个龚自珍曾对字产生异义的古村,我之前去陆巷和杨湾时,好几次路过,但均未下车停留。因听说其村名的来历与伍子胥母亲有关,村里还有一座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保安寺,还有当地名士与龚自珍留下的佳话,于是便前往一探究竟。


【原创】太湖风韵(45)东山:《槎湾》“青桥”两侧皆房屋,门楼石枋横陈斯(内侧一条)

【原创】太湖风韵(45)东山:《槎湾》牌楼巷口两门楼,一去不返如黄鹤

【原创】太湖风韵(45)东山:《槎湾》诗碑不知何处去,唯一残础被包裹 

    “槎”者,木筏之意也。相传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伍子胥之母奔吴隐居于此,将中原地区先进的技术传授给当地百姓,又帮助当地山农砍竹、伐木,编制成水上的运载工具—“槎”,槎湾之名便因此而来。


【原创】太湖风韵(45)东山:《槎湾》热心老人指点处,环秀桥边诉流年

【原创】太湖风韵(45)东山:《槎湾》“环秀桥”

【原创】太湖风韵(45)东山:《槎湾》溪涧穿桥而过


    据说槎湾之名,还与宋代抗金义军杨虎有关。当时其义军总部设在杨湾,水军船坞则在槎湾,名为藏船坞。所谓舟船,其实只是竹、木编制的筏,即之谓也。


【原创】太湖风韵(45)东山:《槎湾》老屋1

【原创】太湖风韵(45)东山:《槎湾》老屋2

【原创】太湖风韵(45)东山:《槎湾》老屋3



    车到村口,见“保安古寺”和“世外桃源”的招牌十分醒目。保安古寺,将会在下篇予以介绍。而这世外桃源,其实是一座山庄,专门提供给游客的民宿,里面餐饮、住宿、娱乐一应俱全。

    我入内观看一番,总体环境不错。庭院中亭台相映,桥廊缘接,完全是一种古典园林的作派。我看到园中有几棵树有些角别,虬曲的枝干,随意造型;发散的纤须,迎风飞舞。伸向铅灰色的天空,莫非是一种“天问”?


【原创】太湖风韵(45)东山:《槎湾》老屋4

【原创】太湖风韵(45)东山:《槎湾》老屋5

【原创】太湖风韵(45)东山:《槎湾》老屋6



    槎湾,亦称“楂湾”,当地人发音近乎苏州人的“钻”音,村里电线杆上也标着“楂湾”字样。这个古村,原由六个自然村组成,现已连为一个大村落,约两百三十户人家。因那里有合适的水土和小气候,是整个东山白玉枇杷的诞生地和最佳产地。


【原创】太湖风韵(45)东山:《槎湾》老屋7

【原创】太湖风韵(45)东山:《槎湾》老屋8

【原创】太湖风韵(45)东山:《槎湾》老屋9

    东山枇杷,素享盛名,最早出名的叫白沙枇杷。后槎湾人培育出了白玉枇杷,口感更甜更细腻。据说是根据白沙枇杷而来,但那天我遇到一户人家,男主人称其爹乃白玉枇杷的创始人,是在山里发现一株野生枇杷后,进行培育而得。又据说,后来西山人根据白沙枇杷,又培育成了青种枇杷。若真如此,这白沙枇杷不就成了洞庭东、西两山枇杷的老祖宗了吗?


【原创】太湖风韵(45)东山:《槎湾》颓败的老屋

【原创】太湖风韵(45)东山:《槎湾》新铺的柏油小道

【原创】太湖风韵(45)东山:《槎湾》和合二喵


    整个村庄几乎都掩映在枇杷树下,巷弄是清静的,空气是清新的,让人顿生一种安谧宁静之感。翻建后的新房,粉墙黛瓦,十分醒目。一些尚存的老屋参差其间,仿佛在轻声低诉,那些人世间的沧桑变化,村庄里的悲欢离合。


【原创】太湖风韵(45)东山:《槎湾》上坡

【原创】太湖风韵(45)东山:《槎湾》落叶

【原创】太湖风韵(45)东山:《槎湾》保安古寺


    我向村里纵深,走过保安寺长长的外墙,欲寻找当年杨虎的藏船坞。便问询村民,说寺后西北的那片区域即是,有一大一小两片水域。

    我沿着山边小道一路寻找,一直走到尽头,最终未果。只看到一个长着芦苇的水塘,现在是一个蓄水池,面积也不大。寺后另有一大片被白色围墙圈起来的地方,据说现在包给了一个私人使用,里面不知是否有此水域?惜无从窥探。后又听人说,藏船坞其实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分田到户后,已经逐渐消失了。


【原创】太湖风韵(45)东山:《槎湾》山边幽径,枇杷成林

【原创】太湖风韵(45)东山:《槎湾》蓄水池

【原创】太湖风韵(45)东山:《槎湾》圈地


    从山里返回途中,见一户人家大门半掩,门口两侧均衡的放着蜂箱。养蜂,是天底下的苦差事,养蜂人亦如蜜蜂般辛苦。我之前在东、西两山见到的养蜂人均是外地的,谁知那家的男主人却是地道的槎湾村民。与其攀谈,得知所养之蜂皆为“土蜂”,即“中蜂(中华蜂)”。因该村以枇杷种植为主,该花采蜜自无问题。但菜花和橘花等花季时,还得开码头外出放蜂采蜜。


【原创】太湖风韵(45)东山:《槎湾》蜂箱

【原创】太湖风韵(45)东山:《槎湾》山涧清流

    我看到他脸上流露出的笑容,犹如蜂蜜般甜蜜,但个中辛劳和艰苦只寸心自知。我们在服用香甜的蜂蜜时,是否能体会到呢?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81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