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日,路过一方荷塘,眼前的情形就像古人诗词中咏叹的那样:“红藕香残玉簟秋”,“菡萏香销翠叶残”,显得有些冷清和苍凉。往日亭亭的仙子,出浴的美人,早已香消玉殒;彼时田田的荷叶,翩飞的舞裙,也被西风扯破。


这是那片曾经引得无数人驻足观赏,溢美赞扬的荷塘吗?是的。如今盛景不在,芳华已逝,看上去一片狼藉,了无声息。


对于残荷,我有着一种悲悯和怜惜,从中感到一种世态炎凉,同时又看到一种倔强和希望。
记得我的众多咏荷诗,首篇就是写《残荷》的,讴歌了它的那种精神。五段体的新诗中,最后两段如是写道:


“而我眼中 你
仍是
那样的 高尚完美
败叶
掩饰不住
曾经的
接天无穷碧的 繁华
映日别样红的 风采
残葶
昂着 一个个
不屈的头颅
以生命 与秋风
作最后的 抗争
决不言败”
“于是
荷塘中的你
即便 枯萎老去
也没有 丝毫后悔
因为 青春
曾在这里
大放异彩
纵使 香消玉殒
也不得 任何懈怠
因为 生命
已在这里
孕育未来”


不是吗?那低垂的枯叶,留在那里,是让你聆听滴答的雨声,品悟人生的境界。它亲吻着水面,守望着严冬,忍受着孤独,通过茎秆向水下传递一种坚毅和信心,生发一种力量和希望。


依我看来,残荷,有一种摄人心魄的美。古往今来。人们对李商隐“留得枯荷听雨声”之句推崇备至,赞许有加。连平日里自称最不喜欢李义山诗句的林妹妹,对此句也极为欣赏,只不过将“枯”说成“残”,看来是另有含意,绝非平常啊。
写于2018年12月8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