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去湘城时,适逢下雨。那次主要在老街转了下,买了点枣泥麻饼回家。而未及去几乎近在咫尺的“妙智庵”,以及稍远些的“沈周墓”。

今年年初一个晴朗的天气,我与好友同行,又去了趟湘城。在复兜了一圈老街后,即去了“妙智庵”。

妙智庵,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初名“法华庵”,由高僧西铭募建。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僧紫峰重建,更名“妙智禅院”,俗称“妙智庵”。

据我现场观察,现仅存一大雄宝殿,刚修缮一新。其原来的规模应该要大很多,只不过早已挪作他用。

在此之前的一次修整,还是在清光绪年间。民国期间,妙智庵成为区、镇公所驻地,及第一国民小学校址。1954年改建为粮库。我看到大殿背后延至左侧和左前方,各有一长排青砖平房和几间红砖平房,这应是后来的粮库吧?

我看到红砖外墙上,还印有毛主席的头像和“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标语,至今依然清晰。两者融合起来,那是“以粮为纲”时期的一个痕迹,红色海洋年代的一种记忆。

现今的妙智庵,日渐式微,有待复兴,但在历史上极有名气。因为这里曾经走出过一位名人,编修过《永乐大典》,与四位明朝皇帝结缘的神秘人物—姚广孝。

姚广孝,确是一位传奇人物。其为湘城人,家境尚可。然十四岁,即元至正八年(1348年)父母双亡,难以度日,遂到妙智庵出家;后时来运转,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以钦差身份衣锦还乡,重建妙智庵,“规模比旧壮丽有加”。其间,他先后助燕王朱棣夺取皇位,即明成祖,年号“永乐”,故称“永乐大帝”,又辅朱棣之长子朱高炽继位登基,年号“洪熙”,称明仁宗。

为了感谢姚广孝辅佐之恩,在其死后,永乐帝特派人到其故里镌碑纪念,即“皇帝御祭文”碑,又称“明御祭姚广孝文碑”。而在其生前,朱高炽在皇位既定之际,写了一封“与姚广孝书信”慰问患病的老师,后也刻成碑文。

据说,这两块文史价值极高的碑刻,现存于大殿内。因那日恰逢有人家在殿内办事,故不便入内,憾未见真容。
在妙智庵的右前方,还有一座“陆云土地庙”,为进入妙智庵必经之地。

陆云,是三国时期名人陆逊之孙。相传当年他在湘城为朝廷征粮途中,见百姓罹遭饥荒,饿殍遍野。于是未示朝廷,私自放粮,赈灾救济,无法交差,遂投河自尽。当地百姓出于感恩之心,将他供奉在土地庙纪念。

据说这段经历,有“乃记陆云赈施之迹”碑刻在祠堂内墙,那日竟未观得,留待日后。

寻访出来,我心中不免有所感叹:
湘城老街之东北方,这个叫后弄后山的小小地方,两处旧迹,竟然与历史上两位名人有关,让人刮目相看。我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历史文化渊源之深厚吧?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8年11月12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