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前的“雨花桥”和“雨花胜境”石牌坊
东山形胜,莫厘峰下,有一处叫做“雨花胜境”的景点。它由古“雨花台”演变而来,乃洞庭东山历史最久,风光最秀,面积最大的游览胜地。
雨花胜境景区占地500亩,游径7500米,可直达莫厘峰顶。因景区内现存一百多株树龄均达百年以上的名贵古木,故又称东山森林公园。又因其仍保存着二十多处唐宋元明清的名胜古迹,故堪称是一座集东山古代建筑艺术、雕刻艺术、书法艺术的历史博物馆。
景区“雨花”的名称,源于明代,时山坞中满栽桃林,每至春末,花瓣飘落,似花雨从天而降。“雨花”之名由此而生。
莫厘路与人民路(右)、西街(左)交汇处
十字街头西南角的“洞庭饭店”
在从莫厘路去往雨花胜境景区的路上,我看到其与人民路的交汇处,有一座高大气派的牌楼,据说前几年建造时,花费了一百五十万元之多。
尤其是牌楼正反两面的横额,各用了一个生僻的词语。正面额书“莫厘闤闠”,背面为“胥毋澂雚”,这让我一呆。
东山文化之渊源果然深厚啊!只一个勃来兴,就将各位看官弄得像在旁边的“洞庭饭店”,吃了“十五只菜~七荤八素”,犹如登上莫厘峰,云里雾里了。
莫厘牌楼前额:“莫厘闤闠”
“莫厘”,东山别称;“闤闠”(音:环会),“街市”之意。
“莫厘闤闠”,即东山历史街区之意。
莫厘牌楼后额:“胥毋澂雚”
胥毋(音:无),即东山,也叫胥毋山;澂雚(音:成观),“澂”,古通“澄”,
意为水清而静;而“雚”,在甲骨文中是“觀”的本字,古代“雀”、“雚”、“觀”
通用。“观”者,“谛视”也。“胥毋澂雚”,即东山风物清嘉之意。
路边木栏上的文字解释
东山,又称莫厘山。而其最早的称呼,叫做“胥母山”,源于伍子胥迎母之盛事。因以纪念,故而命名。
但关于“胥母山”之称,目前尚存“胥母”与“胥毋”之争。民间乐意接受前者,而学术界似乎更倾向于后者。依据为明代大学士王鏊所著《姑苏志》和《震泽篇》中,先后用了“胥母”和“胥毋”两种说法。在清乾隆版的《吴县志》中,则称用了后者。
莫厘路北的“东山中学”
雨花路
雨花桥
我留意到,莫厘路那座大牌楼的四字后额,撰写者采用的字体应是金文。而在金文中,“毋”与“母”同形。牌楼边木栏上对这个字的注释为“毋”(音:无),显然代表了专家和学者的观点。
“雨花胜境”石牌坊(正面)
“雨花胜境”石牌坊(背面)
景区前的“聚德堂”
依愚之见,“毋”为表示“禁止”之意的副词,常用作“不要”、“不用”、“别”等义。若放在“胥”字之后,作“胥毋”解,意思似乎不通,还是当“胥母”解读为妥。
“雨花台”园艺小品
步道宁静
步道幽长
复观楹联,前联为:“望物外灵峰,萦洲枉渚,天下之至奇也;栖人间福地,割鲜醲農,吾人亦足乐乎”。后联为:“湖山锺毓,应知幽境多才彦;风物琳琅,更赏春茗有妙香”。
观景草坪
绿草如茵
但不知为何, 牌楼西侧木栏上的文字注解,与牌楼上的文字所示竟有几处不相吻合,就连地图方位的标注也不准确。看来,文化之乡从事该项工作的文化人,尽管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在具体操作中,也还得慎重和细心才是。如是,方能经得起受众的审视和时间的考验。
古诗廊
古诗廊文字介绍
诗廊绵长
为此,我在所附的牌楼图片下方注释时,只能尊重牌楼上之所见,并根据查阅资料之所得,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权当是一种交流和探讨吧。
诗廊(亚明书)
白居易诗
苏东坡诗
穿过马路,顺莫厘路继续北行,笃底见“东山中学”。右拐沿雨花路,东行至景区前,又一座石牌坊赫然眼前。
范成大诗
汤仲元诗
王鏊诗
牌坊正面横额上题“雨花胜境”四个大字,左右石柱皆刻有楹联。内联为:“欲登莫厘望五湖,先上雨花观洞庭”;外联为:“云雾缭绕莫厘峰,雨花山雾湿人衣”。牌坊背面横额则为“逍遥自在”。窃以为此外联也实在太搭浆了,无疑有碍于东山之文化形象。既无对仗,何论平仄?
沈周诗
唐寅诗
祝允明诗
雨花胜境,我先后去过两次,第一次为晴天,一人独游;第二次是雨天,好友相伴。让我亲身感受到,此地实乃一个晴雨两宜,情景相融之处。
文征明诗
徐祯卿诗
徐祯卿诗
在正面岛形区间,见一处湖石景观,镌有明朝大文人文征明手书“雨花台”字样。前方蹲着三只古雕石羊,寓“三阳开泰”之意。但不知为何,最近一次去时,却发现已将此搬将左侧?且没了石羊。观之,总感觉单薄,现状逊于原貌。
吴宽诗
范景文诗
顾炎武诗
雨花台,古已有之,盛时号称有十八景。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景点也随即消失了。尤其是上世纪十年动乱期间,雨花台所有古建尽毁,砖瓦木材被运往西泾山五七干校造校舍,令人扼腕叹息。
顾超诗
吴伟业诗
钱谦益诗
申时行诗
目前所见之状,是东山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历经十数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将雨花台景区按原貌重建,逐一恢复,并增加了新的内涵。
细观景区示意图,现在的雨花胜境有:“观景草坪、古轩老宅、名人诗廊、明代双泉、八骏相峙、宋桥明矶、印心石屋、荣阳胜景、环清探幽、雨花仙境”等十大景观。从山脚至山腰,步道两侧,左右逢源,分布有致,引人入胜。
“婚俗馆”入口
庭院幽静
环境宜人
步道右侧,谓之“观景草坪”。绿草如茵,柔滑似镜,宽广竟达二十余亩。见此情景,不禁让我有了放牧和放飞的冲动。
“敦睦堂”外景
“敦睦堂”内景
“猛将会”模型展示
渔具展示
步道左侧,一条长廊,即为“古诗廊”。廊壁所呈,皆为砖刻,镌有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名人吟咏莫厘峰和雨花台的古诗十八首,极尽了溢美和渲染之能事。古为今用,无疑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内涵。
“春晖堂”外景
喜堂结亲: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
堂中右为司仪,左为喜娘,双亲上坐,新郎手牵红绿千锦,正待引凤入巢。
花轿、嫁妆
出诗廊,沿道进,见涧上有小石拱桥通”古轩老宅”,谓“婚俗馆”。内有三进:依次为敦睦堂、春晖堂和荣锦堂。
“荣锦堂”外景
“荣锦堂”内景
东山台阁(左:吕布戏貂蝉;右:水漫金山)
东山台阁(左:打渔杀家;右:武松打虎)
敦睦堂,展示的是民间习俗“猛将会”,祭祀的是一位刘姓的骁猛将军。因他为当地的老百姓除湖寇、灭蝗虫,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故深受爱戴。猛将会是江淮一带的重大活动,在洞庭东山更是隆重。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初六,都有抬猛将巡游活动,尤以初三为盛。
春晖堂,展示的是“喜堂结亲”和“堂名担”,以及花轿、嫁妆等实物。
荣锦堂,展示的是“东山台阁”。这一极富当地民俗特色的戏文形式,起源于清康熙年间(约1670年)。据说旧时,东山七十二个自然村中,村村都有台阁。
沉默的小羊
负重的赑屃
幽径何处
在婚俗馆一圈看下来,不禁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领略到一种浓浓的乡土风情。
(未完待续)
写于2018年8月25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