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了那次从涵村坞上山的经历,我想何时去水月坞那里也走一遭。
那日在路上,碰到两位男子汉,登山装备齐全。攀谈中,说也是去缥缈峰。但细问之,原来他俩准备在仇巷一路横插,长途奔袭而去。我因要先看雕花楼和国家地质博物馆,时间不够,未能同行,故先去了堂里古村。
景区入口标志
水月禅寺介绍
水月禅寺牌坊
水月禅寺山门
对于这个古村落,以前别说是外地人,即便是苏州人,也知之甚少。但只要一提起我国的举重女将,世界冠军陈艳青,马上会说:噢,原来她是那里的人。
水月坞,位于堂里古村。去那里登缥缈峰,其实有一事两便当之意。村里有西山雕花楼,水月坞沿途有不少属于缥缈峰景区的景点,如水月禅寺、贡茶院、无碍泉、碑廊等,还有国家地质博物馆。
钟悬寺内
大慈宝阁
大雄宝殿
水月禅寺外墙
初访水月禅寺,这座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四年(公元538年)的一代江南名刹,是“水月观音”造像的发源地。因其位于缥缈峰西北麓,在峰顶俯看寺院,常为云雾遮挡,时隐时现,如镜中花、水中月一般,因而得名水月寺,山坞也因寺而名为水月坞。
隋代寺废,唐朝初得重修,改名为明月禅院;北宋时真宗皇帝赐名为水月禅院,并赐御书金匾。元朝末毁于兵火,明宣德八年(1433)由住持妙潭和尚重建,恢复旧观。清末后日渐衰落,至“文革”时寺毁,尚存明代的《水月禅寺中兴记》(背面为白居易等文人水月寺题诗)、清乾隆年间的《重建水月禅寺大雄宝殿记》和袁枚撰写的《水月寺大慈宝阁记》碑三方。2006年,于原址重建水月禅寺,重塑佛像,重刻宋苏舜钦《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碑,2007年对外开放。
苏舜钦:《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
《水月禅寺中兴记》
《重建水月禅寺大慈宝阁碑记》
《重建水月禅寺大雄宝殿记》
复见一房屋,上悬“贡茶院”横额。正好不巧,铁将军把门,未能入内参观一番。但仰其名,并非空穴来风。唐宋时,水月坞所产水月茶(水月双绝之一:小青茶)已成贡茶,为名茶碧螺春的发源地。缥缈峰景区现仍有茶园2000余亩,并有果园2000余亩,是碧螺春茶叶和杨梅、枇杷等特色花果的重要生产基地。
隔着藩篱,我隐约看到了院内于2006年重建的墨佐君坛,以及坛上重塑的茶圣陆羽旧像。只因受手机焦距所限,图像只能依稀可辨。汉延平元年(公元106年),道士墨佐君在西山岛水月坞筑坛吃茶求仙。坛上有池广约半亩,池下水分南北,百步外有地名“吃摘”,出茶最佳,古谚云“墨君坛畔水,吃摘小春茶”。
贡茶院
墨佐君坛及坛上重塑的茶圣陆羽旧像
无碍泉简介
无碍泉
又观有宋代名泉之谓的无碍泉。泉眼虽小,但历史上名气很大,因南宋名臣无碍居士李弥大题诗而得名。其泉水极少干枯,特别甘美,与小青茶并称为当时的“水月双绝”,宋代大诗人苏舜钦有“无碍泉香夸绝品,小青茶熟占魁元”的诗句可证之。
李弥大《无碍泉诗序》:“水月寺东入小青坞,至缥缈峰下,有泉泓澄莹澈,冬夏不涸,酌之甘凉,异于它泉而未名。绍兴二年(1132)七月九日,无碍居士李似矩、静养居士胡茂老饮而乐之,静养以无碍名泉,主僧愿平为煮泉烹水月芽。为赋诗云:瓯研水月先春焙,鼎煮云林无碍泉,将谓苏州能太守,老僧还解觅诗篇。”
但是,这只是老里百早的事了。我眼前的无碍泉,水质混浊。旁边若无介绍,就一臭水潭而已。
碑廊
王宠:《游包山集》
苏轼:《洞庭春色赋》
范成大:《缥缈峰》
再读历代碑廊,共有新旧碑刻30块。碑廊西侧四节为十一块西山著名旧碑(题写者有文征明、祝枝山、翁同禾、俞樾等),这些碑的原处建筑均已荒废,且近期无法恢复,为抢救文物以避免散失,西山镇人民政府2006年建此碑廊,将其集中于此进行异地保护。
陆龟蒙:《缥缈峰》
皮日休:《缥缈峰》
唐白乐天等人题刻碑
申时行:《晚步缥缈峰》
新碑内容分两类,一类为两套西山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作品(共9块),即宋代苏轼的行书《洞庭春色赋》、明代王宠的楷书《游包山集》,根据原作拓片刻制,保持原作原样;另一类为历代名人游缥缈峰所作的诗词(共10块),作者有皮日休、陆龟蒙、范成大、王鏊、文征明、申时行、吴伟业、康有为等,文字题写者均为当今苏州及西山知名书法家。
文徵明:《登西山缥缈峰绝顶》
吴伟业:《登缥缈峰》
王鹏:《过西洞庭》
张怡:《登洞庭西山缥缈峰放歌》
遗憾的是,旧碑文字大多漫漶不清,难以辨认。且有玻璃罩覆,反光厉害,更增加了辨识的难度。
在观赏完上述景点后,遂准备一路上山。及至到了山下的一个简易的,类似检票处的地方,方才知道这里只是从山上下来的出口,而没有售票处或刷卡机检票上山的。凡欲上山之客,还得绕到涵村坞那边去。
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
执帖
《思静处士陆君墓志铭》王鏊撰文,祝允明书丹,黄沐篆额,章浩勒石
思静处士陆君,即陆鋹(1436——1503年),吴中西山涵村人。
身后有如此几位名人为其树碑铭文,可见非同一般
太湖西山国家地质公园前的水榭
路口两块牌子,明明分别写着“缥缈峰景区”和“水月坞入口”字样,到了这里却不得而入,有点令人费解。窘于此境,如何是好?
上山入口
无独有偶
盘山小道1
盘山小道2
退吧,别说远兜远转,颇费周折,就是返回到路口,也有好长的一段距离。于是只能与管理员再三商量,出示身份证和市民休闲卡等证件。可能看在我已六十开外,且旁边没人跟进,结果被允许放行了,这让我好生欢喜,于是谢过。
俯瞰山坞
峰、阁一览
太湖第一峰
瞭望台(望月阁)
登临峰顶后,我发现了第一次未看到的东西,又有了新的收获。逗留一段时间后,循首次登临路线下山,从涵村坞出。而第一次登山时,是由涵村坞上,最后原路返还的。当时在山脚下,我们还在一家农家乐餐厅里吃了中饭。
这真是:
两登缥缈峰,经历各不同。湖山看不尽,乐游趣无穷。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8年7月3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