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2018-07-07 21:09:47)
标签:

原创见闻

太湖西山

石公山

明月坡

一线天

分类: 心泊东吴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在明月坡之西南侧,有一个上山的转廊。拾阶而上,穿过门洞,登高望远,却又是另一番景象。

    沿着山道,从西南一直至西北,高高低低,上上下下,有不少景点。走走停停,歇歇看看,真够游客观赏和消磨的了。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论石公山,我最喜欢的地方,莫过于这片西部区域了。步山势之高低落差,你的性情仿佛会随之脉动;观湖面之远近渺茫,你的神思犹如在随其驰骋。人啊,只有身处这个时候,这种环境,方能远离尘嚣,回归本真。只浮生半日的闲工夫,心灵就宛若被山间的清风净化,被湖中的澄波涤荡过一般。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你看那一个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览曦亭、一线天、夕光洞、移影桥、归云洞、浮玉北堂、橘香亭等,无一不吸引着你的眼球,激发起你的兴致。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在涉足这些景点后,我尤喜移步于半山腰的小道边,面西南眺望浩渺的太湖。归属于天目山余脉的湖中诸岛,似碧玉浮水,若隐若现。尤其是近乎眼前的三山岛,如世外桃源一般,总能引发你的向往。

    极目之处,偶见一个个小黑点(船只)由远而近,逐渐变大。它像一幅静态的山水画图中,或一方自然的水石盆景里,点化出动态的笔墨,洇透了灵动的因子。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夕阳西下,这或许是一天中最瑰丽的时分。因受闭园时间限制,我等不到传说中所谓“日月双照”那最辉煌的一刻。加之那天天气并不晴好,下午的日光像一个躲猫猫的孩童一般,时隐时现的。幸好有上帝帮忙,透过那厚厚的云层,将阳光投射出来。泛在静静的湖面上,让人的心中充满了憧憬,富有了想象……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限于时间,那天到过的景点有: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云梯】

    一块巨大的崖壁如横空出世,直上云天,上有不规则的天然石蹬,状如梯阶,故名。崖刻“云梯”两字,系明代严徵所书。

    清末林屋散人秦敏树《云梯》诗云:“山梯若苔迹,直上浮云端。青天亦可阶,独立愁高寒。”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览曦亭】

    每年的农历十三日傍晚,日落水面,满湖洒金;月升湖上,霞光万道,日月双照太湖,景观奇绝。而览曦亭,则为观赏“日月双照”奇观的最佳处。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一线天】

    石公山三大地质奇观之一。原名“风弄穿云涧”,通达山顶。两峭壁兀立,石罅成隙,狭窄仅容一人上下。有阶石五十三级,取佛教“五十三参,参参见佛”之意。

    明人沈伯英《一线天》诗云:“须臾盘折出木杪,如晦而卧日方晓。人生休歌引路难,历尽崎岖见坦道。”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夕光洞】

    洞高约4米左右,面积6平方米有余。顶部有两条裂缝。其中一条呈东西方向,每当太阳西下时,阳光透过树林射到洞里,光影浓淡、熠熠生辉。

    其面朝太湖。洞前有一片场地,地形较高,是观赏夕阳的理想之地。明人沈琼有《夕光洞口观落日》诗曰:“天光射水水射天,万象摇动群峰前。日车似避水伯怒,欲落不落空中悬。金波百道流血鲜,上下两镜断欲连。转瞬两镜成一镜,阳乌轩翥金雅联。云霞红紫态万千,瞑色忽销苍苍烟。黯惨休嗟景不延,回头月出东山巅。”

    对景而吟,情景交融,给人以不饮自醉之感。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移影桥】

    跨于两断崖之间的单拱石桥,小巧玲珑,酷似彩虹落崖。桥名取“风帆移影桥独横,渔姑对镜月成双”之意,由苏州书法家杨在侯所书。

    在移影桥上,或穿过桥洞望太湖,有移步换景之妙。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归云洞】

    石公山三大地质奇观之一。旧时因有形似白云的钟乳石垂挂洞口,如云方归而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曰:“归云洞口云千叠,明月湾头月一轮”。

    “朝随白云飞,暮共白云宿。千峰回斜阳,顷刻变紫绿。松顶奏笙竽,石根喧琴筑。欲知动生静,此心即虚谷。”则是明代万历进士沈琼对归云洞的写照。

    该洞为石灰岩溶洞,形似一座天然的佛龛,高近两丈宽丈余,可容纳二、三十人。洞中原有明代的“送子观音”石像,造型生动,表情传神,衣饰得体,岛民敬之为神。后毁于“文革”,现为1983年重塑。

    洞口左壁有西山人秦敏树的《石公八咏》,洞外有徐纲的楷书“读圣贤书,行仁义事,存忠孝心”。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舅舅、舅妈

【御墨亭】

    亭中立有“敬佛”碑,乃光绪年间仿真临摩而刻。原顺治皇帝的御笔“敬佛”真迹碑,藏于包山禅寺。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浮玉北堂】

    原为佛门接待女施主之所,因石公山苍郁如玉,早先四面环水。似碧玉浮于湖中而得名。现为茶室。

    堂内有联云:“烟雾环绕三山外,吴越平分一水间”。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阅波榭】

    临水而筑的小榭,其三面临水,飘逸秀美,为观太湖雨景之佳处。

    凭栏远眺,可谓:“目极湖山千里外,人在水天一色中”。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断层崖】

    石公山三大地质奇观之一。由断层形成,峭壁高二十余米。如刀斩斧劈,魁伟雄奇。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邀月阁】

    仅为接待宾客和会议之用,游人免入。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橘香亭】

    一座古朴的石亭,名以“橘香”,周围种有橘树。让人仿佛闻到了橘花的清香,和看到了洞庭红橘,果实累累的景象。

【原创】太湖风韵(18)西山:《石公山》下

 

                                                                写于20186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