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2018-07-04 21:32:14)
标签:

原创见闻

太湖西山

石公山

石公寺

花石纲

分类: 心泊东吴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石公山门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振翅欲飞

    石公山位于西山东南端,是一个三面临水的半岛。其名称,初以为是以人名命之,其实不然。

    因昔日在山下傍水处有两块奇石,形如一对老翁和老妪,称为石公、石婆。山以石公命名,一直沿用至今,但原有的两块奇石早已不知所踪。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景区介绍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漫山遍野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花冠湖石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父母子女


    印象中,去过石公山好几次。有结伴的,有独游的。结伴,维系着亲情友情;独游,则漫溯着个人情思。

    记得2008年春季,父母亲来苏居留一段时间,这也是父亲最后一次来苏州了。一早,我开着面包车,和父母、舅舅舅母、阿姨姨夫一起径直到了石公山,而儿子陪我的弟、妹以及外甥女、侄女、侄子先去了林屋洞游玩。父亲坐在轮骑上,我们推着他在园中观景。在一处叫做“花冠石”的景点处,拍了几张照片,成了一个永恒的记忆。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湖石山亭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阿姨、姨夫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残荷听雨


    2016年12月11日,我早上在林屋洞、包山寺逗留后,午后便去了石公山。时间一晃而过,不知不觉已近十年。我在当年拍摄照片的地方停留了许久,眼前仿佛浮现出了彼时的情景。父亲和舅舅虽然已离我而去了六、七年,但他俩的足迹似乎已经永远地印刻在那里。从今往后,每次路过,总能引起我的回忆。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环湖曲堤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快艇巡弋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近岛远山(近处:小山岛;山湖岛;远处:洞庭东山)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小兔乖乖


    石公山不高只近五十耳。论山势,不险峻雄伟。然两千多年来,这座看上去的矮山却以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景致,吸引着古今中外无数的名人雅士和观光游客纷至沓来,趋之若鹜

    明朝万历进士袁宏道云:“西洞庭之山,高为缥缈,怪为石公,丹梯翠屏,此石之胜也。”清朝文人沈盼:“太湖七十二峰,名者八九。包山之胜数十,石公最著。”道出了石公山之胜。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遥看山寺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石公禅寺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大雄宝殿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大雄宝殿

    石公山,岩石奇秀,翠柏蓊郁,崖壁陡峭,洞穴深幽自然造化,美景天成山上亭台楼阁,参差错落,桥廊轩榭,疏密有致,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在这样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无疑是最惬意不过的事了。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桩名梅花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古刹钟声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曲径通幽

    为了凑拍落日的时间,我进山门先折左而去。见湖石垒垒,漏瘦透皱,那是一处叫做“花冠石”的所在,为古代采集花石纲之遗址。崖上一亭,崖下一池,留得枯荷,可听雨声。想那荷花盛开时,必定粲然。湖边的芦苇在风中轻摇,姿态曼妙。环湖岸柳依依,湖中碧水盈盈。隔湖相望,依稀可见湖中诸岛。可能是处于休渔期吧?湖中并未见渔帆点点,心里感觉总是缺些什么。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危岩耸看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频现险情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有待整固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部分塌方


    沿湖由南向西,山腰有“石公寺”在焉。

    石公寺,原名石公庵,始建年代无。然按现存资料推算,至少可至明代之前。明代著名孝子姚希孟《石公山记》中曾有此记载“行数百武,至石公庵。庵面南,湖涌湍迅,洑在阶墀外,湖之旷而近,诸刹所不及。”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明月石坡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上山转廊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上山洞门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亲水雅筑

   清代石公寺声名较著。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曾前往,并留有诗句为证:“舟到西山岸,寻幽迤逦斜,居然六七里,无境不烟霞,遂发石公寺,言过神女家,云和风静里,已度万梅花。”

    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和音乐家田汉、洗星海也曾先后到此,后者还在寺中留宿一夜。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西南一隅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石平坡广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危崖暖树


    特别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当代著名禅宗高僧海灯法师于参禅期间受佛祖点化,云游四方,寻找禅境中佛祖示现的修行净土。经过长途跋涉奔波,到达西山见这里风景秀丽,人杰地灵,山腰上的寺院与禅境中的意境极为一致。因此就此落脚,在此修行。一住便是十年,直到文革中的1967年,寺院遭到毁坏,被迫离开石公山。时隔二十年后,1987年冬,海灯法师故地重游,特地在石公山住了天,并在此处重立了梅花桩,建了陈列室。西边一间为他当年修行打坐的禅房,中间为兵器展厅。寺现任住持释觉生法师为海灯法师嫡传弟子,致力弘扬佛法精神。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石亭古朴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波光岛影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湖中仙岛(三山岛)


    禅寺西边,危岩高耸。崖下一整块石板宛若一个大操场,约有5600平方米之广。其表面光滑如磨。板基由上晚石碳世纪船山组灰岩级成年龄距今约三亿年左右。石板上还有几厘米厚的一层砖红色的角砾岩。角砾岩成分以石英质类岩石为主,粒度大小悬殊不等。大者八九厘米,小者毫米之下,圆度中等。据此现象推断,明月坡可能是层间滑动的产物。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树丛窥景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碧波粼粼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上帝之光

    明月坡,乃春秋古迹。相传当年吴王曾玩月于此,古时亦常有文人雅士在此赏月,故名。唐代诗人皮日休诗中则称“翠石数百步,似板漂不流,空凝水妃意,浮出青玉洲”。

    尽管是下午,没有月亮相伴,但依然可以想象,当一轮明月,或一弯残月升起时,在此赏月之人,心里定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抒发别样的情思。这是一种人与月亮的对话,人与自然的融通。所谓的天人合一之境,我想大抵如此吧?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枯枝晦日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轻舞飞扬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
拜拜往事


【原创】太湖风韵(17)西山:《石公山》上与世无争

 

                                                                    写于2018年6月1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