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2018-06-09 20:07:04)
标签:

原创见闻

太湖渔洋山

昙花庵

董其昌墓

王士祯

分类: 心泊东吴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山峦起伏


    回返道中,我俩想去刚才俯瞰时见到的庙宇,以及好像也在此方位的董其昌墓,但不知何处下山为好?忽见左侧有一铁丝网小门开着,那好像是一条用于防火的小道,估计这边下去近吧?

    果不其然。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小道幽深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走进小道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挥手示意


    小道内浓荫蔽日,但地势并不陡峭。下方出口,只见一片荒芜景象。在杂草丛中,我俩拜谒了董其昌墓。

    我尤喜欢其书画,这位明朝万历十七年的进士,曾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的大文人,大书画家,如今在这静静地安息了三百八十多年,真正做到了功名一身,与世无争了。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明董文敏公墓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董其昌文字介绍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董其昌墓保护碑


    在眼前荒草遍地,枯藤乱缠的环境里,有一片杏黄色的院墙显得尤为醒目,它便是“昙花庵”之所在。

    昙花庵,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其原名觉诚禅寺,曾经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身边的心腹重臣姚广孝之别业。据传,当年建文帝朱允炆曾躲藏于此禅修佛法,因昙花之契机而开悟,将觉诚禅寺改名为昙花禅寺。于公元1404年改名为昙花庵。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山顶俯瞰昙花庵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昙花庵外墙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昙花庵门楼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昙花庵屋殿1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昙花庵屋殿2


    600余年的风风雨雨,昙花庵几经兴废,后仅遗残屋数间。改革开放之后的1987年,有比丘尼永乐来此主持,才使得古庵逐渐恢复,得以重生,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见庵内有一株古银杏,已有500多年,还有一口古井。据说山后还珍藏着石刻四面观音,据《香山志》记载是萧梁时代的古物,距今已逾1500年之久。我俩并未见着。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昙花庵入口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重修昙花庵记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昙花庵古井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昙花庵保护碑


    后来我才知道,其实这是一个叫做渔洋里的地方。因景区发展需要,整个山坞全部被景区征用,将村民们整体拆迁了,才呈现出如此荒寂破败之象。在这青山秀水间,代有名人落葬于此,古墓成群。除了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之墓,据说还有与西施齐名的郑旦之墓、近代建筑大师姚承祖之墓等。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亭桥池塘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牧牛童子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无名小花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仙鹤”铺地


    我俩本可原道返回,但因不想走回头路,故直出渔洋里,来到了环太湖公路边。往右,通往胥口的蒋墩,一个出产古墨的村庄。而因时间尚早,于是便折左而去。

    这个地方,据说当年是吴国的水师基地。吴王阖闾曾在这里组建了一支当时最先进的水师部队,由伍子胥负责水师的训练。为日后大败越国水师,生擒越王勾践奠定了基础。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湖渚一湾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湖滩石壁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太湖渔洋山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苏州市人民政府立生态红线保护区


    沿着公路绕过了好几个山坞,边走边看,既看到了与黄石牌那处相似的黄茅石壁的风景,还看到了苏州市民饮用水最大的水源地取水口。腿脚虽然劳累些,但毕竟是到了以前未到之处啊,有了新的发现。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俯瞰太湖大桥1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俯瞰太湖大桥2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俯瞰太湖大桥3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俯瞰太湖大桥4


    因在景区游览图上看到有法华寺一处,但一大圈转下来却并未涉及。故又来到了渔洋山景区入口处,与工作人员一商量,竟被允许再次进入,让我俩高兴不已。

    其实,这法华寺就在入口左前上方,顺着上山的车道即到。到的寺前,见门额为“清华寺”,估计是改了名吧?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清华寺正门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清华寺侧面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梅园俯瞰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福在眼前”铺地

    其右上方有一个精致的小梅园,园中有一梅花亭,还有用砖雕刻制的毛泽东咏梅诗碑。梅花的品种大多为朱砂红,还有少数的白梅、绿梅和腊梅。花儿们尽情地绽放着,散播着浓郁的春天气息,给还带有几分寒意的春天,增添了温暖,注入了活力。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蝴蝶”铺地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梅花诗碑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红梅妆春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花瓶洞门


    置身于如此清幽的环境中,人的整个身心仿佛已与自然浑然一体,已然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当年吴越争霸的历史硝烟尽管消散殆尽,无数文人墨客的足印或许已经模糊,但渔洋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一个历史的见证者,从古至今,依然孜孜不倦地向每一位到访者,娓娓讲述着曾经发生的故事。尤其是那些人物,虽然早已作古,但在我的眼中,却仍是这般鲜活。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曲廊凌波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俯瞰太湖大桥东北侧区域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太湖大桥西北侧远眺

【原创】太湖风韵(14)胥口:《渔洋山》下
沙埂远山,宛若水墨


   清初大诗人王士祯(1634-1711),在入吴游历时,对渔洋山就情有独钟。于是便自号“渔洋山人”,之后,人们皆以“王渔洋”称之。

    其所赋五古二十八句长诗,其中曾经如是吟道:“逶迤到湖漘,浩渺叹观止。震泽控三江,波澜此方始。法华表东陲,渔洋正相似。烟雨春空濛,峰峦暮俶诡……”

    他的人与诗,已然渔洋山紧相连渔洋山亦因此熠熠生辉。                                                                  


                                                                写于20184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