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团结桥西堍北侧民居
由沙溪镇往东北,过归庄、王秀,就是璜泾镇了。若再往北三、四公里,就到了长江边的鹿河镇了。
璜泾镇,最早的记载在晋代咸和年间(326~334年),因附近“泾中有石如璜”,故名。虽然乡镇规模与沙溪镇不能相比,但综合实力却不可小觑。
璜泾、璜泾,“璜”为玉;“泾”为水,这块太仓市东北部的风水宝地,具有“中国化纤加弹名镇”、“中国加弹第一镇”、“江南丝竹第一镇”之称,成为江苏省综合实力百强镇、苏州市文明乡镇、国家卫生镇、科技镇、信用镇、苏州市平安乡镇。在文化事业上也是可圈可点,拥有民乐、桥牌、舞蹈、戏曲四大文化品牌,各类文艺团队共三十三支,演出人员近千人,尽显蓬勃兴旺之态。

新农街东首牌楼

新农街1

新农街2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上半叶,我曾出公差去常熟吴市和昆山大市。乘长途车到常熟后,再转乘轮船到吴市,船上好像就花了四、五个钟头。第一站事毕后,已记不得再坐船到了太仓的哪里转乘汽车,也记不得是经那条路到的太仓城厢镇,而由昆太路到昆山,倒是印象深刻的,汽车的左侧便是娄江。当天,在昆山正阳桥东北堍的“昆山旅社”住了一宿。第二天一早,又坐了四个钟头的轮船到了大市。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那时的璜泾到沙溪,还未通公路。等真正走进璜泾,已是二十年后的事了。

新农街3

新农街4

新农街5
一九九五年,我辞职不久。当时为深圳朋友所在的公司,在苏州,以及周边地区打理些业务,太仓也是我的业务范围。经好友太仓恒发公司陈老板介绍,我有幸结识了璜泾供销社所属一家商店的叶经理,进而又认识了其分管领导顾副主任。之后虽然商店改制,换了另一位顾经理当家,但业务依然维系着。
与我有生意往来的单位,地处怀仁路,隶属于璜泾供销社,店面就在供销社边上。有的时候,他们派员到太仓城厢镇来与我会面,有的时候我就送货上门。记得有一次,还在供销社北面荡茜河北岸的一家招待所过夜。第二天早上,在门口的一家小吃店里吃了一碗羊肉面,那味道真叫一个好,至今犹有回味。

新农街6

新农街7

暖阳下娴静的狗狗
可以说,我与客户的生意往来,已经不纯粹是卖买关系,彼此的感情联络上亦是十分融洽的。
不知现在的风俗是否有所改变?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地仍奉行订婚之习俗。店里有位员工订婚,我受邀前往。现场是亲朋好友共同祝福,热闹非凡。中午在当时璜泾镇最好的酒店吃饭,下午又安排娱乐活动。如此这般,竟然拒收我的贺礼,让我实在过意不去。璜泾人热情好客,竟至于斯啊!
最令我好奇的是在新人的老家里,有一个正在使用的圆筒形紫铜器具,询之曰“茶担”,是专门用来烧制茶水,供客人们享用的。只可惜我未能将其拍下来。

新农街53号,文革时期曾作为二十七军支左部队办公室

新农街8

新农街南侧沿河民居
时间又过了将近二十年。或许冥冥之中亦是老天的安排吧?午夜时分,我在农行网站上预约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流通纪念币,发现璜泾那里还有余量,于是就约在了那里。说实话,已经好久未去了,真想再去看看,会会那里的好友。
新农街西首
新农街西首
这次璜泾之行,似乎具有某种怀旧、叙旧的成分。因之前相约,原单位的叶经理特地从上海女儿家赶回来,现住在太仓城厢镇的原供销社顾主任也一路陪同我前往,并招待我在饭店里共进午餐。
午餐后,两位好友陪我开始了逛老街的行程。璜泾的那些街巷,对于土生土长的他俩来说,是最熟悉不过了。他们自家的老屋,就处在老街上。

走进新华街

顾主任遇到了熟人,免不了寒暄几句

大门紧闭
根据顾主任介绍,璜泾镇的街巷共设两个居委,十条街。其分布如下:解放前以市河为界,分为河南街和河北街两条长街。解放后总的分东、西两个居委。东居委河北街段分胜利、和平两条街;河南街段分生产、建设两条街。西居委河北街段分新农、新华、中心三条街;河南街段分团结、互助、建中三条街。

很喜欢古桥边的这幢小楼

新华街南侧的河道

两座古石桥的保护碑
我们三人来到了园林路新农街东首,见巷口矗有一座新建的牌坊,额书“塔影”两字,似切街西边不远处“西塔”之题。我们所站的位置,以前叫“薛家桥”,是轮船码头之所在。随着乡镇市政建设的发展,现在虽然已看不出旧时的痕迹,但仍能想象当时人来船往,上船下船的热闹景象。
走进新农街,路面虽然早已换成水泥的了,但两边的老宅旧屋却依旧是往日的模样,让我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某个门牌,某间屋子,就是我儿时曾经居住和生活过的地方。

曹家桥北堍

曹家桥南堍

曹家桥桥面
再往西走,抬头便见西塔了。这里曾是璜泾中学校园的组成部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璜泾中学可是江苏省的群英单位之一哦,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当地学生皆以能考取并在璜泾中学就读为荣。商店叶经理的宝贝女儿,就曾是这个学校的品学兼优生。后来她考上了外地的院校,毕业后在上海工作,置购家业,结婚生女。
璜泾中学搬迁后,这个地块作为建造镇养老院之用。刚整饰一新的西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显得青春焕发。其实,若论这塔的岁数,却是有些年头了。

枕河人家

阒静的小街

看阵势,这屋里人气较旺
西塔,亦称西塔寺,原址为明代时的大帝庙,后毁于大火。清乾隆年间里人集资重建,清道光初年又建后殿,供李王菩萨。道光三十年(1850年)建造了西塔,前后建有两殿,西侧还有耳房,遂更名为西塔寺。
西塔为六面五层,砖木结构,飞檐翘角,葫芦结顶,平地崛起,古色古香,塔底层每面外墙宽2.25米,周长1.35米,面积约30平方米,塔高15.5米,缘梯可登上顶层。凭栏远眺,江边美景尽收眼底,是目前璜泾地区一处最佳的游览胜地。
遗憾的是,因有围墙挡拦,西塔只能仰望,不能近观。要走近它,须绕到北边,穿过养老院的建筑工地才行。囿于时间,只得作罢。

修葺一新的西塔

换一个地方望西塔
在街南侧,见一幢由红砖砌就的两层建筑,是以前供销社建造的旅馆。刚造好还未使用,就成为当时文革中二十七军支左部队驻军办公室了。二层阳台正中,有一五角星的浮雕,留有明显的时代印记。
走到新农街的西头,视野便开阔起来,再过去,对面就是华南大队的农田了。

又见一栋精致的小楼

有点鹤立鸡群的样子

人儿都去哪儿了
从新农街折返,穿过园林路,便来到了与新农街对穿对的新华街了。这条街,与新农街相似,南侧民居枕河。两边那些并排现存的旧屋,墙面斑驳,就像上了年纪的老人,布满了岁月的沧桑。街上显得十分清静,所居者以老人为多,小辈们不是搬迁本镇新居,就是出镇到外工作,成家立业了。

水平如镜

关王桥北堍

关王桥南堍
在街的南侧横巷,我看到有一块“璜泾古石桥(2座)”的保护碑,像这种一碑两物的形式并不多见。因碑之背面离墙太近,故看不到两桥的简要介绍。好在身边有顾主任这位活地图,方知一二。
两座石桥不在一块,分置西、东两处,形制上有些类同,皆为平梁石桥。桥面上光溜的石板,显现出岁月的包浆。桥栏中间以青砖扁砌,似为清同、光之物。西边的那座叫“曹家桥”,东面即新华街东首的那座叫“关王桥”。样子看上去好像普通,但毕竟是璜泾镇上仅存的古石桥了,故亦为稀罕之物。

两个窗户像一双眼睛,默看世事沧桑

精致的窗楣
走出新华街,叶经理要急着回家整理东西回上海女儿家了,于是再次谢过,分手作别。
我和顾主任进入中心街,过人民桥折南而去。人民桥以东东居委半个镇也是市河两岸,依然是流水人家,由于时间关系未去。顾主任指着河对面团结街的一座老屋说,这是他家的房子,现租给外地人使用。
当我俩来到团结桥的时候,我看到桥西北堍有一排老宅,在阳光下极为显眼。于是,把它拍了下来,作为本博文的刊头。之后沿着玄武路到了农行,取到了我预约的纪念币。

时光仿佛在这里静止

顾主任父亲手绘的璜泾镇全图,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了
此次璜泾之行,可谓一事两便当。尽管行迹匆匆,近乎走马观花式的浏览,但璜泾老街质朴无华,原汁原味,没有过度开发,没有商业味道,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我尽管未生活于斯,可它的存在,无异于维系了璜泾古镇的人文根脉,传承了丰厚敦实的历史底蕴,留住了多少百姓的故土乡愁,激发了无数访客的思古情怀。

团结桥北望
据史料记载,宋王室南渡后,赵氏一脉后裔聚居于此,繁衍生息,使璜泾渐成大镇。其代表性的人物赵宧光,便是宋太宗赵炅第八子元俨留在璜泾的后代。
赵宧光,字凡夫,是晚明时期一个学富五车而不曾为官入仕,名动当时但不曾标榜于世之人。他走出璜泾后,至苏州西郊寒山买山葬父,并结庐守墓潜心学问,遂成一代高士。让南来北往的缙绅大夫热烈追捧,让前朝后世的骚人墨客留连忘返。其寒山别业成为清乾隆六下江南时每次必到之地,并留下御诗三十余首。
至于璜泾古镇是宋王室后代所建一说,并非空穴来风。2010年 12月15日,《赵宦光传》一书的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苏州著名作家徐卓人,在《太仓日报》记者的陪同下,几经波折,终于在璜泾镇永乐村找到宋太宗赵炅后人赵幼明,成为有力的佐证。

斜阳投射在斑驳的墙上,老屋仿佛有了生机
末了,再次感谢璜泾好友顾主任、叶经理的全程陪同和热情款待!感谢顾主任的不吝指点!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8年3月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