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戚浦塘两岸民居
知道沙溪,还是在上世纪文革初期。当时沙溪镇的洪泾大队,曾作为“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的典型而闻名全国,名噪一时。普通的农村妇女顾阿桃,被作为全国学习的模范人物,推向了历史的舞台。

沙溪古镇主入口石牌楼(镕古塑今),位于白云中路与沙南东路交汇口

老戚浦桥西南侧游船码头

老戚浦桥上西眺,远处石拱桥为“新桥”
第一次到沙溪,是一九八五年,当时就读的苏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考察,去了沙溪的利泰纱厂,并在厂招待所住了一晚。

老戚浦桥西北岸沿河民居1

老戚浦桥西北岸沿河民居2

老戚浦桥西北岸沿河民居3
与沙溪的频繁往来,则是一九八八年后的事了。大学同窗有两位,分别是该镇某服装厂和羊毛衫厂的领导,那时时兴开订货会,故我亦常去与会和进货。除了维系同学之间的友谊外,同时互通了生意方面的来往。

新桥上东眺老戚浦桥

新桥南堍

新桥保护碑
新桥:桥长15.3米,宽2米,为单孔拱形石桥。始建于明崇祯七年,清代重建,桥身
至今基本保持原貌。桥东西两侧镌有桥联,分别为“娄江映带问何时潮接唯亭,印水回看
此地钟声古寺”、“有谁题柱乘高车驷马而来,何处传春想黄石赤□□□”。后三字漫漶
难辨,依愚之见,前、后两字似为(乌、去),中间一字难以断定

新桥上俯瞰新桥弄
与沙溪的频繁往来,则是一九八八年后的事了。大学同窗有两位,分别是该镇某服装厂和羊毛衫厂的领导,那时时兴开订货会,故我亦常去与会和进货。除了维系同学之间的友谊外,同时互通了生意方面的来往。

新桥上西眺两岸河景

新桥弄南望

张友芬裁缝店

店主张师傅正在忙碌的劳作
但奇怪的是,当时总是来去匆匆,忙于事务,而未及去老街走走看看的。故长期以来,心里总有这个愿望存在。

西市街1

西市街2

西市街北弄
在西市街,到处都可看到“出租被头”的招牌,原来为办丧事之用

西市街边弄
去年的九月份,我趁预订央行发行“建军九十周年”流通纪念币之机,把预约兑换点放在了沙溪农行。一事两便当,借取币机会,顺便兜兜沙溪老街。

横沥河历史街区

四清桥北侧,横跨横沥河
该桥为普通的双曲水泥拱桥,建于1966年4月,时值四清将止文革欲始间。
且当时的沙溪镇正是叶群蹲点之地,颇具政治意味

陈抟桥:为2012年用原石重建。传说道教真人陈抟老祖曾在此桥上打盹,因以肘
撑头故在桥面上留下一个凹坑, 一觉千年醒来后飘然而去。

在陈抟桥上北望“候场桥”
“候场桥”,据说曾经是1949年解放上海战役前,解放军列队等候通过的地方
十一前夕,我在该镇农行取完预订钱币后,旋即去了附近的老街。虽然天空中下着雨,但并未影响我的游兴。

太平街

太平街口老屋

状如牛角的屋脊

中市街入口石牌坊
横额:“地灵”;两侧楹联为“沙里淘金金耀千年名镇,溪中流彩彩溢三里古街”
沿着白云中路向北,不一会就来到了老戚浦桥(现称七浦桥)上。桥下的河名叫“戚浦塘(七浦塘)”,其穿镇而过,两岸民居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体现了江南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景致。

大红灯笼高高挂

老戚浦桥东北侧停栖的游船

老戚浦桥东南侧贴水观光长廊

一架紫藤掩长廊
七浦塘,是阳澄水网一条重要的通江河道,位于苏州市东北部,西起阳澄湖,向东流经常熟、昆山、太仓三市,于太仓七丫口入长江。这条古河道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乃宋景祐二年(1035年)苏州知府范仲淹督浚七丫河时所主持开挖。其建牐御潮,东泄主流,故有“七浦畅,则阳澄水位降”之说。

戚浦塘两岸景致1

戚浦塘沿河民居1

戚浦塘沿河民居2

在亭子桥上西眺老戚浦桥
我在桥上一番西望东张,以决定从何处开走。
桥之西南侧,为一游船码头。我顺着南岸朝西,来到一座石拱古桥边。细看,此桥名“新桥(利济桥)”。越桥而北,即为西市街。

洞天茶楼

沿街店铺1

沿街店铺2

邱家弄口
转弯角,有一家“张友芬裁缝店”。为尽量少影响主人的劳作,我仅与之攀谈没几句。得知这家店开设也已有些年头,他当年还曾代为苏州国际时装公司加工过西装。因该服装公司隶属于苏州工艺美术公司,故我熟知。

宽敞而清静的街面

宽阔的河埠

河埠观景

邱家弄内
沿老街的石板路向西行至“四清桥”,与七浦塘成“T”字交汇者,即“横沥河”,这块区域,现为“横沥河历史街区”,亦属保护范围。但两岸已多为仿古建筑。虽环境之清新,但总少了些古镇的韵味。街区内,有“牙行”和“唐调研习所”在焉,我自然不会错过,该两景点与另两景点在下篇介绍。

龚立成伤科

龚家老宅

龚氏雕花厅入口

已基本修复的龚氏雕花厅之“承德堂”

龚氏雕花厅保护碑
龚氏雕花厅和龚氏古宅,为清乾隆年间富商龚氏所建,共三进
12间,总面积800平方米。其第三进“京兆馀堂”雕花厅堪称一绝,
现正在修缮,有待对外开放
从西市街东出,穿过白云路,对面就是古镇最热闹的中市街了。
较之西市街,中市街的街道就开阔许多了。沿街两侧店铺林立,商品五花八门。极具视觉效果的,却是街边那些体现手工古艺的雕塑,仿佛瞬间唤醒了人们沉睡的记忆。除此之外,那些客栈、茶馆、土特产,也不是渲染出江南古镇特有的气息,让你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街头雕塑1

街头雕塑2

街头雕塑3

街头雕塑4

街头雕塑5
在街北侧一弄内,有一块“龚氏雕花楼”的保护石碑。我遇到了该宅院主人的后代,因还在修缮,不得入内,故只在门口张望一下便作罢。

“庵桥”过街楼

“庵桥”洞门

“庵桥”北堍

“庵桥”保护碑
“庵桥”:桥长15.3米,宽2米,为单孔拱形石桥。始建于宋代景佑年间,初为木桥。
清康熙四十四年重建,改成石桥。清光绪十年九月重新整修,一直保留至今。庵桥桥身
的三分之一嵌入北岸民居之中。桥北堍建有形式独特的桥门洞,因此门洞对准原长寿庵
山门,故名。据说该种设计既可减轻古民居对桥身的压力,起到巩固作用,又可关闭桥
门,具备防盗功能,这在古桥中极为罕见
街南侧一过街楼引起我的注意,上面标着“庵桥”两字。朝南穿过一个门洞,来到庵桥北堍。因桥两侧空间较为逼仄,故石拱桥显得格外高挑。桥上游客争相与其拍照,将自己的英姿倩影留在古石桥边,成为一个永久的纪念。

“庵桥”南堍

“庵桥”东南侧

在亭子桥上远眺“庵桥”

隔河观景
庵桥东去,便是东市街了。其与西市街相仿,街道不长且狭乍。整条老街,绵延三里,就像一根扁担一样,中间宽略长的,是中市街,两头乍而短的,则为东、西市街。

东市街街景1

东市街东首,老街东入口

东市街街景2

东市街街景3
靠近东市街东首,又有一石拱古桥,名曰“兴义桥”。我出得街东口,西望兴义桥,老戚浦河两岸沿河民居蔚为壮观,美不胜收。家家建有河棚间,棚下是驳岸或条石悬挑式的水桥和船坞。河棚有吊脚楼式的,有石头实砌的,半窗、落地长窗配以栏杆或美人靠。这些古代建筑的基本元素,若一幅美丽的图画赫然眼前,水墨晕染,浑然天成。
老树
“水弄堂”
沙溪古镇消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位于下岸临水人家,前通
街,后通河,一般七八户人家开设一水弄。功能有三:一是供上岸
人家取水通舟;二是用作消防取水通道;三是起到防火隔断作用
新华书店,旧时年代
尔后,我从兴义桥的南堍上桥,返回东市街西行。在新建的亭子桥上观望一会儿,从南堍下。最后在一条幽长的紫藤观光贴水长廊里,找得一避雨处听雨,心神达到了静处。

登高撷美景

兴义桥:桥长15米,宽2米,为单孔拱形石桥。该桥始建于明嘉靖三年,知州刘世
龙因当地乡绅曾彪好义,令造桥表彰,故得名义兴桥(又名曾家桥)。其时为石堍木
桥,清康熙年间重建易石

兴义桥南堍
从天而降的雨线,像千万支箭,射在原本平静的河面上,激起一簇簇水珠。眼下的场景,与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历史故事中借的是箭,而小河里引得却是新鲜的水源,不皆为天意乎?

兴义桥北弄

兴义桥北堍

兴义桥保护碑
出街时,拿着沙溪古镇导览图再细看一遍,怕有疏漏,果不其然。在白云路老街北,有一处“乐荫园”,路不远。到了那里一看,不对外开放。查资料所得,其自古便是私家花园,为元末隐士瞿孝祯所建,面积22.5亩。园内有湖池一潭,建筑物均临池而建。全园分中、东、西三部分。池居中部,四周环以假山、长廊、水榭、花厅、六角亭、通津桥。此园为瞿孝祯读书、操琴之所,历代名人沈周、文征明、王世贞、吴梅村、朱屺瞻等曾来此赋诗作画。
乐荫园,看来是沙溪古镇的又一幽雅之所,据说里面也有一座雕花楼,不知游客何时才能光顾?

永新桥(亭子桥),新建
亭子桥一侧
亭子桥西北岸沿河民居1
亭子桥西北岸沿河民居2
亭子桥至老戚浦桥北岸民居
不知不觉中,时间已经下午四点多了。雨,还在下着。它象征着“江南人留客不说话,只有小雨沙沙地下”这种委婉的方式。在我的记忆中,似乎游江南古镇和乡村,也是每每遇着下雨的。
雨,仿佛就是江南水乡的标配。它使这里的人与物,都是这般的水灵温润。依我说,留住你的不仅是那些许雨,抑或那景与物,更是一种浸淫到骨子里的人与景,人与物的自然和谐,情景交融。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8年2月1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