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天发了一篇博文《沙家浜景区》。当沙家浜因沪剧《芦荡火种》,尤其是同名革命现代样板戏京剧《沙家浜》,而广为人知,出足风头时,你可知道,就在苏州城东北部的阳澄西湖边,有一个小镇却默默无闻,它才是故事真正的发生地。
那里,曾经是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的主要活动中心,抗战时期苏州地区中共第一个县级党组织—中共苏州县(工作)委员会成立于此,当年江抗与日伪军的几次主要战斗就发生在那。京剧《沙家浜》剧中胡传魁(胡司令)的原型胡肇汉,就曾是那里的人。当年江抗叶飞司令员与胡肇汉会谈的旧址也在那,会谈的结果是收编了这支横行一方的地方武装,一时成为抗日的队伍。更饶有意味的是,当年胡司令水缸里面把身藏的真实故事也发生在那。

太平大街

南中街北首

太平老街保护碑

太平老街文字介绍

太平旅社旧址,现为太平老街保护开发办公室,太平街道文化站,
苏州市相城区文联书法、美术、摄影创作基地所在
其实,当你走进小镇,撩开其神秘的面纱时,给你的惊喜还远远不止这些。历史上,曾经是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的太尉、柱国太傅王皋南渡定居、归隐、长眠之地。现今,他的后裔仍繁衍生息在那里,一不留神,就能碰到他的世孙。
它就是苏州相城区的太平镇,一个彰显着王氏人文风骨,弥漫过抗日战争风云的小镇。

小弄1

小弄2

小弄3

花园浜

小弄4
太平镇,东濒碧波浩荡的阳澄湖,北临清水涟漪的盛泽荡。古时,域内溪川纵横,湖畔荻芦摇曳,故名荻溪。后渐傍“S”形荻川(济民塘)形成街市,至明清已成集镇。因镇上有座清光绪十九年重建的太平桥,故又称太平。
以前去太平镇,交通不甚方便。记得当时从苏虞公路北过蠡口后,右拐至一条窄窄的小路“蠡太路”而去,曲曲弯弯,好像要开上许多时间才能到达。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出公差去湘城帆布厂办事,因其靠近太平镇,午饭就是在镇上吃的。匆匆那年,并未有多少印象。

荻溪两岸

荻溪南岸

老宅1

木门

木窗
后来随着227省道的升级改造,去太平镇便捷多了。后来,那里开设了“太平羽绒市场”,吸引了不知多少顾客前去购买羽绒制品,其中苏州本地人占了很大比例。似乎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太平这个地方,但说不上对它有多少了解。
去年的五月和七月,今年的十月,我先后独自,或与好友去过三次。其中的所见所闻,所识所交,让我对这个小镇逐渐有所了解,从起初的惊讶,到现在的钦佩,不得不对它刮目相看了。

王皋后裔故居( 西沿河弄3号 )

老宅2

老宅3

老宅4

老宅(南浜5号)
此话怎讲?
太平镇的经济总量,在苏州周边地区的乡镇中是说不上的。而就是这样一个小镇,其党政主管领导却能权衡得失,立足长远,保留小镇根脉,传承历史文化。镇区内不仅基本完整地保留了老街外,还建立了“荻溪文史馆”、“王皋纪念馆”等文化场馆,陆续修缮和恢复一些承载了历史内蕴的故居和宅址,供人们参观,宣扬了太平久远的历史、厚重的人文。这些年来,并不受领导工作频繁调动的影响,已然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制度和风气,一以贯之,持续的、自觉的实行和发扬。

王皋第二十九世孙住所

老宅木窗

内院一景

老宅5

老街铭牌
记得我第一次去的时候,正是一个阴雨天。朝东走到太平大街的一个十字路口,右侧为南中街,通向南部的新镇区,左侧向北的那片区域,就是太平的老镇区,即现在谓之的“太平老街”了。
太平老街形成于宋代后期,沿济民塘曲折而筑。利民桥、太平桥分别沟通南北与东西。街区内保存有王氏宗祠遗址,古银杏树,王、华、邢等清末民初老宅,以及战争年代部分遗迹。保护范围,南北向老街、中街,东西向九思街,以及河北粮库往东120米,共计30000平方米。

通往胡肇汉旧居的窄弄

胡肇汉旧居介绍

修缮后的胡肇汉旧居

旧居北的暗弄

老宅6(西牛场弄16号)
我打着雨伞,慢慢地穿行在老街中,看着那些老旧的民居,斑驳的墙壁,仿佛有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沉睡的记忆瞬间被其唤醒。这些最能体现小镇原始风貌的建筑,曾经庇护了一代又一代的居民,现在像一个饱经风霜,风烛残年的老人,难道就这样让他死去吗?保住老街,修缮旧屋,使其焕发青春,延缓衰老,就是将人们的记忆留住,把人们的根脉留住。

利民桥北堍
利民桥,原为石拱桥,由王氏家族始建,为纪念晋代陆机、陆云兄弟赈灾救难而命名。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建,现存之物为2001年翻建。跨径18.6米,宽3.5米

利民桥西北侧王皋后裔故居

利民桥东北侧沿河民居

隔河遥看古银杏,树高约20米,树围4.5米,树龄近900年,为江南银杏之最。
传为南宋太尉、柱国大傅王皋次子尚书郎王铎手植
古银杏上寄生的枸杞藤,像耄耋老者的美髯
当我来到荻溪边,看到有一座纵贯南北的桥,细看,名曰:“利民”。在桥之南堍,看到有一户人家,门口墙上钉有“王皋后裔故居”的铭牌。进入院门,看到屋内有老夫妻俩,对我这突然的到访者竟无陌生之感。一攀谈,老先生竟是王皋的第二十九世孙,让我多少有些意外。在他的口中,又得知小巷朝南不远处,还有一家文史馆,又让我喜出望外。因正值午饭时间,我等到下午一点开门后进去参观,于是又结识了文史馆的馆长。

斑驳的墙面,详得出多种图像。我看到两种,
左:一只狗右前爪抓住一根肉骨头;右:一位盘坐参禅的僧人

太平禅寺南面的旧屋

高高的利民桥,除台阶外,另有坡道供非机动车上下

沈宅(沈一林宅第)大门(前些年曾遭遇火灾)
为抗战时期苏州地区中共第一个县级党组织—中共苏州县(工作)委员会旧址

走进沈宅
观毕,我顺小巷北口上利民桥,迎面便是一棵高大的银杏树,躯干粗壮,枝繁叶茂。下得桥来,看铭牌介绍,知其为王皋次子王铎手植,树龄已近九百岁。虽然先后去过三次,但因皆非银杏叶泛黄的季节,故未能亲睹其满树金黄,落叶翩飞的迷人景色,只在好友所发微信的图片或视频中欣赏到。
树下,“太平禅寺”掩映其中,曾为王氏家庙。桥西北堍,王氏后裔故居一溜边的向北延展,可见当时人丁之兴旺。
雨不停的下着,像是要挽留我这个初次到访的客人似的。因我还有一地要去,便北出太平老街,左折到太平卫生院的那个站点,登上了去湘城的汽车。但我的心里默念着:太平小镇,后会有期。

幽深的沈宅,深达四进

发现了什么

砖雕门楼

勿关门,勿落闩

沈宅最后一进的楼房
说实话,在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保护老街是需要有胆识和勇气的。在不破坏街道原始肌理的前提下,对那些破旧的房子加以改造,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短期看不出什么效果,甚至是一种累赘。
但太平镇既然为之,当然源于一番考量。据镇政府(太平街道)提出的“太平书镇”愿景,其中就将老街改造的构想列入其中。即古镇老街,都将在保护中谋求发展,不会拆掉重建,也不会大规模地把居民请出去,而是保持其市井气息。在古镇老街上,利用现有资源,以“书”为媒,在完成置换的特色宅户中植入书香元素,修建精品客栈、旅舍、民宿,特色图书馆、书坊、书院、名作家书店,创作坊、创作室,以及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等,培育融媒体整合营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培训、亲子互动、夏令营、影视、游戏、广告、周边产品等新兴产业。
从沈宅西北方看院落
太平桥,现为钢结构的平梁桥,已非原物
荻溪仓
荻溪仓位于太平老街北浜北岸,历史悠久,始建于明代,为储备官粮的仓库。因太平
时称荻溪,故名。民国十八年,沈一林在此投资两千元创建裕元碾米厂,为太平镇第一家
机器轧米的碾米厂。前后两进,面宽五间,中间为通道房。原保存基本完好,后因石驳岸
下水涌掏空地基,危及房屋,现已予重建
保存完好的荻溪仓,六个类似蒙古包的圆形建筑
新中国成立后,初为太平粮管所太平米厂,后为太平粮管所北库
荻溪仓,每个粮仓皆有编号
有理由相信,到“十三五”末,一个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种功能叠加的特色小镇,必将如一颗闪亮的新星那样,辉耀在阳澄湖的西岸。
太平前程似锦,多方仍须努力。
写于2017年12月1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