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棋,是用来给人着的。盘面上你死我活的战局,交战激烈的将士,只不过是人掌控和遣使的工具而已。
着棋,双方实力不能过分悬殊,应大体在一个等级上。就像体育赛事中的乒乓球、羽毛球、排球一样,如局势一边倒,没多少回合就决出胜负,则该项运动的观赏性就大打折扣了。
中国象棋,双方加在一起,只不过区区三十二子耳。然就是这些看起来势单力薄的子,交战方各以十六对十六,旗鼓相当的兵力,可以走出各自变幻莫测的棋局,达到彼此截然不同的结局。
这,或许就是象棋的妙趣和魅力之所在。
着棋,除了深思熟虑,反应敏捷外,更讲究排兵布局的章法,即棋谱也。
夫棋谱者,洋洋大观,不一而足。
最基本的谱式,直观地道出了枰上各子的走法和限定。即:将军不离九宫内,士止相随不出宫。象飞四方营四角,马行一步一尖冲。炮须隔子打一子,车行直路任西东。唯卒只能行一步,过河横进退无踪。
至于实战中各子的行走谱式,诸如仙人指路,兵(卒)三进一或七进一;当头炮(炮二平五或炮八平五);屏风马(马二进三或马八进七);三步必出车等,皆为久经沙场之经验总结,用以指导实战,可谓善莫大焉。
棋,通俗点称为“下”,文雅点称为“弈”,而苏州人则叫做“着”。两两相坐,捉对厮杀。凭的是耐心毅力,仗的是智勇双全。
小学时代,我亦曾爱好棋类活动。其中有斗兽棋、飞行棋,军棋、中国象棋等类别。可能怯于后者更需智慧和耐力,我一直对其敬而远之,怕动脑筋。
记得有一次班级之间的对抗赛,我与同年级的其他班同学对弈中国象棋,由于棋艺不精,最终败下阵来。
那时在老屋的院子里,舅舅请人做了一块水泥台面,上面用磨光石子,镶嵌了一副中国象棋的棋盘。照理说,下棋更方便了,但不知什么原因,我对其居然熟视无睹。于是乎,本来就很勉强的棋术,便渐渐的疏离和荒芜了。
着棋,是人与人斗智斗勇的过程。其具体的着法,分为明着和盲着。
明着,即交战双方相对而坐,看着棋盘对弈;盲着,即不看棋盘弈棋,对手落子后,由自己委托的摆谱人报出棋谱,自己遂报出棋谱,再由摆谱人代为行子。
盲棋,亦称蒙目棋。这种完全靠记性,棋盘在脑中的走法,绝非常人可为之。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叶,我曾经服务过的单位,有两位中国象棋下得好的同事,且均具有同时与两到三位对手下盲棋的本事。八七年,我与其中的一位到山西太原参加全国旅游工艺品展销会。在旅馆中,空闲时间下下棋,是常有的事。
我不擅下棋,但懂得盲棋的术语和棋谱。盲着者,躺在床上,翘起二郎腿,吞云吐雾,气定神闲,悠哉悠哉。我与对手相对而坐,聚精会神。只半个多钟头,盲着者就将对手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输得服帖,无话可说。
我有些惊讶,在摆谱的过程中,分享了一步步战胜对手的喜悦。
应该说,业余的象棋爱好者,能有如此水平,已属不易。但比起专业棋手来,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真正的盲棋高手,可以同时与多位棋手对弈,但人数更多。老一辈的中国象棋特级大师中,只有胡荣华、李来群、徐天红和柳大华能为之,且以柳大华最为突出。他曾于1981年表演1对19挑战赛,当时被誉为“东方电脑”,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亦无人超越。
破此记录的是新生代的中国象棋特级大师蒋川,他在2011年1月挑战1对20,结果为15胜5平。2013年挑战1对22,结果为16胜6平。更让人惊奇的是今年刚刚过去的6月18日,他挑战了1对26,车轮大战十六个多小时,终以21胜3平2负结局。他的挑战成功(以18胜为基准),创造了象棋蒙目棋吉尼斯新的世界纪录。为此,这位中国象棋世界冠军、亚洲冠军、全国冠军“大满贯”的得主,成为棋界励志的楷模,天道酬勤的代表。
这是多么敏捷的思维和高超的棋艺啊,若无先天之条件,以及后天之坚持不懈的训练而不得为之。
如果说单位里的两位同事令人刮目相看的话,那么,象棋大师们就简直让人崇拜了。
*
刊头图片来自网络,谨向原作者致谢
写于2017年6月23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