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生的蟋蟀天地
蟋蟀,北方人称“蛐蛐儿”,苏州人叫“财积”,古人则谓之“促织”。
苏州人有句话,叫做“过仔白露的财积(蟋蟀),经夹(斗)”,可谓一语高度概括。
每年到了白露时节,蟋蟀普遍进入成熟期,尤其是过了寒露,到了霜降,经过玩家们静养了近一个月的蟋蟀,伴随着清脆悦耳的鸣声,其勇猛善斗的性格才充分显示出来。
蟋蟀爱好者分成三组,将自己的爱将进行比赛
赛前再次选将
将参赛选手一一过称
在这个斗蟋蟀的好辰光,蟋蟀玩家自然不会轻易错过。纷纷邀三两好友,更多的是在各自蟋蟀协会组织的活动中,将精心饲养的宠物捉对厮杀,决一胜负。以检验自己的玩虫成果,怡乐性情。
上个月的十七日晚,我来到了盘门景区东的一条小巷里,观赏了由苏州姑苏区蟋蟀文化联谊会组织的今秋第二场斗蟋蟀比赛。
根据称重结果,将参赛选手两两配对
准备将蟋蟀放入斗盘中
捉对厮杀的场景
二楼的厅内,桌子分成了三摊,分三个小组进行。只见前来参战的玩家,将蟋蟀盆一一放于案上。之后称重、配对,三个小组共配成五十九对选手参与角逐。
角斗开始,双方选手分别把爱将放入椭圆形的盆中,并用蟋蟀草撩引之。须臾间,两虫闻到对方气味,便张开大牙,厮杀起来,争斗激烈者能相持好几个回合,直扣玩家及观者心弦,并使观赏性大为增加。随着胜者“瞿、瞿、瞿”的叫声,败者落荒而逃,一场角逐尘埃落定,输赢顿见分晓。
将每对选手的比赛结果及时记录在册
周先生家的桌子上摆满了蟋蟀罐
每只罐中都有秋虫栖息
我熟悉的周先生,是这个蟋蟀联谊会的秘书长。当晚的成绩是四胜二输,小有斩获。谁知这场表面上看来似乎还过得去的成绩,幕后倾注了他多少精力和心血。
周先生与我及妻是一个单位的同事。由于离皮市街花鸟市场很近,退休前,及至现在,他常去那里看斗蟋蟀,忍不住买上几只。其父生前是妻子的师傅。至今为止,我们每年至少两次会上门去看望师母娘。
较好一些的蟋蟀罐
较好一些的蟋蟀罐
较好一些的蟋蟀罐
今年中秋前夕,我去他家探望,适逢他刚又买了五只蟋蟀回来,于是便登楼参观了他的蟋蟀天地。阁楼间的桌子上,放满了蟋蟀盆,约摸有百余只吧。每只盆内皆有秋虫居住。可以想象,那隔三岔五,此伏彼起的鸣叫声,该有多么的悦耳动听。
我当面请教蟋蟀有关方面的知识,他如数家珍,将蟋蟀的品种分类,即何谓青虫、黄虫、紫虫,以及饲养器具、角斗用具等一一介绍,并展示给我看。这不仅让我大开眼界,还让我忆起了童年的往事。
八仙图案的蟋蟀罐侧面
八仙图案的蟋蟀罐盖面
周转用的蟋蟀罐,比以前用的竹管筒和纸卷筒强多了
小时候,各家因受经济条件所限,孩子普遍没有什么玩具,故儿童养个蟋蟀,互相斗斗玩玩,可能是最高兴的事了。我那时常随隔壁邻居到南园浪去捉蟋蟀,早上三四点钟就出门了,待天亮回家,总能捉个十几、二十条的,省下了哪怕只有三五分一条的钱,免得问大人要了。
那时候,在苏州玄妙观西脚门及三清殿西、北墙台阶上,到处都是卖蟋蟀的人,我有时也去看看,煞煞念。后来逐渐北移至皮市街和大新街一带,但一度有人在那里聚众以斗蟋蟀进行赌博。为此,皮市街派出所还多次出警干预。
水盂、食盘
网罩、蟋蟀草、过笼等专用工具
两虫放入斗盘后,先用隔断分隔
我曾看过蒲松龄《聊斋志异》中一则题为《促织》的故事。这则明朝宣德年间,由宫中崇尚斗蟋蟀,每年向民间征收,而引发出主人公成名一家由悲而喜,由喜而悲,悲极复喜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过程曲折多变。这种因促织所致的人物命运的变化,无论是对社会,还有对个人,都具有警示意义。
时至今日,养蟋蟀,斗蟋蟀的人也不在少数。我认识的几位,皆以自我玩乐为主,即便同行之间约斗,决一胜负,也是互磋技艺,陶冶性情,决无以此牟利,甚至以赌博为目的的。
周先生所饲养的秋蛩
由火光汉编著的专业书籍,除了教科书般准确,更具实战经验
有时手痒晚间外出捉虫,得有专门的顶灯配备
这,或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玩家。
写于2016年10月1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