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江湾村“水八仙之乡”石牌坊后返身拍摄,前方为“江田桥”
如果将苏州城东的机场路(现金鸡湖大道)看做一个人的肩膀的话,那么车斜路(现松涛街)就像纵贯南北的一根扁担,北头挑着斜塘,南端担着车坊。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曾去过一次车坊。至今二十多年了,一直想再去那里看看。特别是看到斜塘镇的改造现状后,这种心情就显得格外迫切起来。于是,便在去年十月三日与其久别重逢。

现存较好的老屋,仍有人居住

已开拆的楼房

待拆的大楼

相依为命的小楼

“拆”字前冠以“公”字,不知何意
车坊镇位于苏州城东南部约15公里,东邻甪直镇,南接同里镇、屯村镇,西傍郭巷镇,北依斜塘镇。虽其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且整体实力与斜塘不能相比,但亦为当时吴县的几大乡镇之一。
据相关资料介绍,车坊镇,始建于清末。相传镇区原来东有油车,西有糟坊,故名车坊。民国元年(1912年)置车坊乡,民国二十年(1931年)改为车坊镇。车坊亦是江南水乡中一个“开门见水、出门登舟”的古镇。境内河湖港汊纵横交错,街道皆沿河而建,原来没有一条公路,与外界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船。最具特色的经济作物有“水八仙”和蔺草。

最常见的生活场景

“江田桥”西侧的场景

老屋犹人,依依惜别

“江田桥”西侧的老屋

“江田桥”西侧的场景
车坊镇盛产蔺草,加工草席的历史已有一千七百多年。从七十年代引进日本蔺草种植和自动织席技术以来,全镇形成了国内较大的蔺草培育、种植、加工、成品出口综合配套的产业链,走上了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道路。
记得当时镇上有一家知名的工贸合营蔺草工艺品厂,专门加工出口到日本的榻榻米草席,以其独特的工艺、可靠的质量先后获得省优、部优、农业部出口创汇“飞龙奖”和“金龙奖”,产销两旺,供不应求。在九十年代中期,曾连续五年被国家农业部、经贸部授予全国出口创汇先进乡镇企业称号。我作为苏州市工艺美术公司的一员,曾到该厂参加过下乡办公会议,给我留下良好的印象。遗憾的是,去年我去的时候,这家厂已经关门大吉了。

“江田桥”东侧的“向阳桥”

未名的废桥

人去桥荒

石阶中段铺了水泥斜坡

满目狼藉,杂乱无章
企业是如此,更令人遗憾的是镇区的老街早已消失殆尽,即使是周边的农家房屋也大多被列入拆迁范围,一个个大红的“拆”字随处可见,破屋残垣以及拆的半二勿三的房屋满目皆是,破败不堪。镇内现存的几座桥,如“汪公桥”,“向阳桥”等,最早也仅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物,毫无古意可言。看来,车坊的大开发已成定局,大有步斜塘后尘之势。

换一个角度看还有点水乡味道

进入江湾村的“江田桥”,南堍西侧有一块“八仙过江”石碑

石碑制作粗劣,字迹模糊不清

水八仙之乡“江湾村”由此石牌坊进入

“江湾村”勒石标志,苏州市水生蔬菜基地
沿着镇区的主干道一路向南,西侧闹市的喇叭声此伏彼起,不断播放着各个商店的促销广告,简直比苏州的观前街还闹猛,集中映现出乡镇城镇化的形态。
原名蔺谊东路和西路,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原来的蔺草工艺品厂就在东路上。此路业已拓宽,进入扫尾工程,作为原来车郭路(车坊至郭巷)的东延区段,统一唤之。

“江湾村”区域内新建的“折碧桥”

“折碧桥”南侧

“折碧桥”南的场景

田里由近及远,从左至右分别为:水芹、荸荠、茨菇

荸荠
倒是在进入水乡路,尤其是在越过江田大桥后,原来多少有些失落的情绪才得以舒缓起来。不经意间,我来到了盛产水八仙(茨菇、荸荠、塘藕、芹菜、茭白,芡实、菱角、芋艿)的江湾村。
我看到,江田大桥桥栏两侧,镌刻着具有装饰性的水八仙图案。西侧桥栏南端,竖有一块“水八仙过江”的石碑,乃水八仙的文字介绍。桥南堍,一座“水八仙之乡”石牌坊矗立于路中央,东侧“江湾村”的勒石赫然醒目。

茨菇

挖荸荠,是一个辛苦活

自由游弋的鸭群

镇区东南方,位于“汪公桥”西堍的旧屋

好大一棵树,爬山虎的杰作
穿石牌坊而过,左转右折,过“折碧桥”,大片的水八仙作物便呈现于眼前。举目望去,蔚为壮观,直把我看得有些出神。
薄暮时分,我还不忍离去。在返回镇区时,又折入东边的小道,与正在废弃田里种菜的居民攀谈了少顷。言语之间,皆充满了对即将消失的古镇的惋惜之情。

“汪公桥”北侧,水面上壅塞着水葫芦

“汪公桥”西堍

待拆迁的农家房屋

此行何去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夕阳西垂,在暮霭中显得有气无力,它绝对帮不了古镇的忙。但第二天照样升起时,又是一轮喷薄的朝阳。而古镇呢,如同一位垂暮的老人,今朝不晓得明朝。日里还在苟延残喘,夜里就可能寿终正寝,以至于等不到明朝的日出。
真是:古镇留不住,何辜都拆完?所余口碑者,幸存水八仙。

江田桥北的铁匠杂货铺

红日已西垂,老屋将寿终
写于2016年3月3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