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醉意常州(9)《恒源畅历史陈列馆》

(2013-04-11 20:40:58)
标签:

原创见闻

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

第五毛纺织厂

恒源畅历史陈列馆

工业旅游

分类: 心泊东吴

【原创】醉意常州(9)《恒源畅历史陈列馆》
陈列馆入口处的招牌陈设


 

    在“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内,一批新兴的业态在给这片沉寂了十年多的土地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之时,并没有将原来“第五毛纺织厂”的物象消逝得无影无踪,而是充分利用原有的厂房设备,发掘涵盖的精神内核,一座“恒源畅历史陈列馆”就是最好的证明。

 

【原创】醉意常州(9)《恒源畅历史陈列馆》
“恒源畅”历史的文字介绍


【原创】醉意常州(9)《恒源畅历史陈列馆》
硕大的风机


【原创】醉意常州(9)《恒源畅历史陈列馆》
风机房幽长的廊道


 

    这座作为常州首家工商业历史的陈列馆,是筹建中的常州市工商档案博览中心组成之一,展馆面积五百七十余平方米,由原“第五毛纺织厂”的风机房廊道改造而成。展出内容由“三和起家”、“恒源畅业”、“公私合营”、“童鹰展翅”和“创意转身”五个部分构成,通过清代时期的史料、民国时期的地契、企业经营中的珍贵文献等大量文字史料和实物,以历史为主脉,全方位的反映了这家八十余年老厂的前世今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常州老工业企业的兴衰,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阵痛,最终摆脱无奈和叹息,实现华丽转身的过程

 

【原创】醉意常州(9)《恒源畅历史陈列馆》
“三和起家”:详见以下附录


【原创】醉意常州(9)《恒源畅历史陈列馆》
“恒源畅”界碑


【原创】醉意常州(9)《恒源畅历史陈列馆》
“恒源畅”创立前买地契约


 

    在陈列馆里,当我面对着那一件件物件时,思绪仿佛穿越了时空,眼前出现了这样的场景:企业创业时的梦想,发展中的艰难,全盛期的辉煌,衰落后的哀伤。这段沧桑的岁月,最终托付给明天,充满了希望。

 

【原创】醉意常州(9)《恒源畅历史陈列馆》
原有的机器设备静静地躺在这里


【原创】醉意常州(9)《恒源畅历史陈列馆》
锈迹斑斑,曾经立下汗马功劳


【原创】醉意常州(9)《恒源畅历史陈列馆》
模范人物和荣誉奖状


 

    联想到苏州,纺织丝绸业十分发达,从业人员众多,叫得响的企业不少,如苏纶纺织厂、东吴丝织厂、光明丝织厂、振亚丝织厂、新苏丝织厂等。但曾经的荣耀已成昨日黄花,过眼烟云,在改革的大潮中或破产倒闭,或产业转移。一座座厂房,被轰轰的推土机夷为平地;一台台机器,被当成废铜烂铁清理,渐渐在这座城市消失,淡出人们的视线。如今,人们只能在纺织和丝绸博物馆里再重睹其风采了。

 

【原创】醉意常州(9)《恒源畅历史陈列馆》
毛锡章:恒源畅主要创始人


【原创】醉意常州(9)《恒源畅历史陈列馆》
吴良佐:恒源畅早期党代表和劳方代表


【原创】醉意常州(9)《恒源畅历史陈列馆》
颜秀珍: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劳动模范,纺织行业的先进典型。

该厂共有两位全国劳模,另一位为赵武岭


 

    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象征之一的纺织、丝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以致苏城范围内,当年的亲戚朋友里,总有个把人会在类似的厂里面上班。我的岳母和妻姐、妻弟和弟媳就曾服务过苏州三家丝织企业,其中两家为知名企业。我曾参观过上海澳门路、昌化路口的“纺织博物馆”和苏州人民路、北寺塔西北侧的“丝绸博物馆”,并亲闻和目睹一些企业从无到有,兴旺发达,由盛而衰,没落消亡的过程,心里总会怀有莫名的感伤,并产生种种疑问,是天灾还是人祸使然?

 

【原创】醉意常州(9)《恒源畅历史陈列馆》
办公桌椅和用品


【原创】醉意常州(9)《恒源畅历史陈列馆》
时光易逝,功绩难掩


【原创】醉意常州(9)《恒源畅历史陈列馆》
创意转身,希望热土


 

    就像我曾经工作二十三年,并为之奉献青春的苏州工艺美术行业一样,四十几家工厂最终于2003年全军覆没,这在一个城市精神中宣扬“崇文”的苏州,是难以想象的。是企业不争气,还是政府不作为?历史自会作出客观的评判。

    让记忆铭心,往事随风吧!

 

                                                                              写于2013年2月26日

 

附:恒源畅的“前世今生”(资料来自网络)

 

前世:八十年历史见证工业兴衰

    八十年前,这个地方叫做恒源畅。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木材店老板汤梦熹、荆春生、费定庵三人集资办起三和布厂,在古运河畔的三堡街141号选定了厂址,主要生产四十码白细布和白斜纹布。也许是做木材买卖出身的老板不熟悉纺织业的缘故,经营情况并不太好。1933年,润源色布店的老板毛锡章接手了三和布厂,改名“恒源布厂”。“恒”寓意长久,“源”取自“润源色布店”。

    毛锡章接手后,工厂有了真正的发展,不仅能织布,还能做印染。1936年,恒源畅染织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在原厂名后加了个代表兴旺发达、财源旺盛的“畅”字。

    1927年到1937年抗战前,是常州近代工业出现奇迹的十年,尤其纺织、印染业一枝独秀,成为了常州步入近代化的主要标志。纺、织、染联营基本模式的建立,在那个年代具有首创意义。这期间,常州纺织行业的设备和资金都增加了8倍,被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称为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罕见的奇迹”。在这种大环境下,恒源畅也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不仅扩大了生产规模,工人增加到450人,织机增加到224台,厂房增加到2100平方米,产品也有了拓展,并注册了“童鹰”等商标。不仅如此,恒源畅还相继开办了鼎元纱布号和鼎元杂货号,开设了上海申庄营业所这样的驻外地办事机构,由生产到销售的模式初步成型,成为了常州织布行业的龙头企业。

    在今天的恒源畅历史陈列馆里,保存着一幅珍贵的字,是当时厂里的一位中层管理人员通过亲戚关系,请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题写的“恒源畅”厂名。此后,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以及封建买办的压迫,恒源畅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艰难之中。

    解放以后,恒源畅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转变为公私合营的恒源畅染织厂,第一位公方厂长吴良佐,是原纺工部部长吴文英的父亲。1966年,工厂转变为完全国营的常州第五棉织厂。1980年,考虑到产品的更新和丰富,再度更名为常州第五毛纺织厂。

    这里曾出过一批市级和省部级劳模和两位全国劳模,一位叫颜秀珍,受到过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另一位叫赵武岭,她所在的织布小组被常州市评为“赵武岭小组”。

    这片厂房里生产出来的毛毯,早在1987年就获得了纺织工业部颁发的优质产品奖,并且在1988年获得了国际羊毛局的纯羊毛标志。沿用至今的“童鹰牌”商标,见证了运河边的这片厂房70多年的兴衰变迁,也迎来了它今天的华丽蜕变。

 

今生:创意激活工业文明的遗存

    两年前的今天,常州市创意产业协会正式成立,协会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充分利用常州工贸存量资产的优势,依托运河沿线开发、保护、传承常州工业的文脉和记忆,用创意精神激活工业空间。

    作为创意产业协会的主要发起单位,常州工贸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想到了三堡街141号的原常州第五毛纺织厂。这座典型“伴河而生”的老工业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已经停产。总占地面积36388平方米的厂区,已经在古运河南岸沉寂了十多年,但厂区内横跨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的早期民居、日式建筑,和极具纺织企业特色的连排锯齿形厂房又让人无法不联想起著名的798艺术区——也许,它也可以像北京的那片电子工业老厂区一样,在创意中重生。

    在借鉴了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成功经验后,工贸国资公司决定结合古运河申遗、古运河石龙嘴传统风貌区改造,围绕“运河文化、工业遗存、创意产业”三大主题,通过“改造、削减、增补”的办法来进行建设,将这片旧厂房改造成以设计服务为主要门类、汇集各类创意文化人才和企业的文化创意街区,命名为“运河五号”创意街区。“五”保留了“五毛纺织厂”原厂符号,在常州话中也是“我”的谐音,有鼓励年轻人散发激情、展示自我,实现自身价值之意。

    “运河五号”项目从规划之初就受到了省、市有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被列入2010年“文化旅游年”十大文化旅游项目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