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溧阳路沙泾路南首的“1933老场坊”

老场坊地理位置示意图
记得去年底在走溧阳路时,第一眼看到这座名叫“1933老场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时,确实有些震撼。于是心存有好奇,总想抽一时间探个究竟。
与前几次去溧阳路不同,2012年3月28日我是直奔主题而去,那就是位于虹口港、沙泾港交汇处的“1933老场坊”。
那天从上海火车站北出口,乘公交先去拜访武进路“良辰钟表店”的江老板。事后,便沿武进路一直走到九龙路,河对面就是溧阳路的沙泾路口,我此次的目的地。有朋友若也想去那里,最直接而好找的途径,就是去海宁路桥溧阳路口便到。

老场坊西立面主入口
花格窗:镂空水泥花格窗主要位于本建筑的西立面和南北
立面的西端。窗户的水泥全部是30年代从英国进口过来,坚固
异常。考虑到宰牲工艺气味浓重的因素,窗户全部镂空设计,
便于空气流通。同时,窗户正面朝西,与上海常年风向一致,
可以更好的达到通风的效果。同时正面朝西的窗户面向西方极
乐世界,有让动物死后更好的轮回和超度的意思。

大楼西南侧,可由南至北观察沿街深邃的走廊

1933老式火车头:尽管不是原物,但整体氛围融合,再现英国工业革命蒸汽机的产物

与老场坊隔路相望的配套建筑物和烟囱曾经是宰牲场的处置场和化制站。顶层为
化验间、病体解剖室等,二楼设有各种蒸化、消毒、熬油、凝血及其他机械,底层为
收容室及其他储藏室等,还设有高压蒸化炉供炭疽畜体及其他有危险性畜体熔化之用,
并将不能食用的牲畜加工成肥皂、饲料和肥料等出售。
一个建筑面积三万余平方米的庞然大物,共有五层。整体建筑外方内圆、高低错落、无梁楼盖、廊道盘旋、布局宛若迷宫,空间却又次序分明,算得上是建筑艺术与生产工艺完美结合的典范。其外观融汇了东西方特色,尤其是其西立面古罗马巴西利卡式风格,同时也暗合了中国风水学说中
“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其内部空间布局奇特,东南西北四栋建筑围成的四方形区域与中间一座24边形的主楼通过楼梯相连,如“伞形柱”、“廊桥”、“旋梯”、“牛道”等众多特色风格建筑融会贯通,光影和空间的变幻无穷,令人入迷。

主入口内的游客中心服务台,在那可索取老场坊介绍资料
各楼层分布指南,使人一目了然

老场坊的图片及文字介绍

西式的拱门建筑内,是否当年管理层的办公室
阳光静静地映入花格窗,仿佛在讲述一个遥远而神秘的故事,让人们回到旧日的时光。我穿行在内部纷繁而复杂的圆形架构中,像进入了一个迷宫,眼前浮现出小时候躲猫猫的情形,这里应是一个极好的所在。又仿佛置身于古罗马斗技场的感觉。耳旁虽然没有人畜激烈的厮杀声和被宰牲畜的哀鸣惨叫声,但眼前一个个场景,还是令人想象得出当时千牲万畜在这里最后的结局。

廊桥缘接
廊桥空间是该建筑最具有特质的特征之一,其独具的魅力来自
于建筑光影所形成的神秘而富于变化的空间,是沪上摄影师疯狂追
逐的创作基地。外廊桥空间含有四层外廊和相互连接的26座斜桥。
当初动物通过这些廊桥进入屠宰区域,每座廊桥的宽度都是不同的,
不同尺寸的牛会通过不同宽度的廊桥进入,以达到分流的作用。

中心圆内宽敞的环形过道

俯瞰上下层廊桥走向

内部走道四通八达

不规则形的通道随意成型
据说宰牲场全部工作人员为6名外国人和75名华人,每天可以宰杀300头牛、500头羊、100头牛犊和300头猪。但就这里的宰牲设施和生产流程而言,很能体现人们对那些即将被吃掉动物的“临终关怀”,如宰杀方法是用22口径的枪击毙牛,其它动物都用电击,之后再放血剥皮。牲畜在被宰前后都要检验,并有二十四小时的休息时间,据说这样可以让牲畜不会过度恐慌和紧张,体内排出的毒素也会减少。宰后的肉质也分为三种:最好的盖紫色圆印,二等盖深蓝色方印,劣质品则被加盖“劣品”印予以销毁。而遗憾的是,这种名副其实的,体现对人类生存关怀的放心肉,在现今已成了人们的奢想或梦想。

中心圆底层上楼处
中心圆为1-3层,是当初进行屠宰工艺的车间。中心园三层之间
靠X形的物流楼梯和旋转弧度很大的法式旋梯相通。现在这三层是创
意项目活动区,致力于把中国甚至全球最具创意的活动带到上海来,
各种的艺术类活动、公益活动会在这里举行,为公众提供一个零距离
接触艺术和享受时尚生活的目的地。

各种形制的楼梯通道汇于操作平台

牛道
由于当时生产流程和工艺已经跟国际接轨,实行人畜分离的
制度。便于动物行走的牛道经过特别的防滑设计,道面粗糙不平,
配合有分流作用的廊桥,使整个生产工艺井然有序。

上下层牛道的衔接

旋梯
位于中心圆2层到3层之间的法式旋梯一人宽左右,优美的弧形旋转出大的角度。如
此大的角度其实是为了工人逃生而设计的,中心圆是当初屠宰动物的地方,动物到此处
一般会惊慌失措,为了避免因受到惊吓伤到人,特备设置了大弧度旋梯供工人逃生。

伞形柱
整栋建筑来源于无梁楼盖的结构设计,超过三百根的宽大伞
形柱均匀分布在建筑方形的外围体量中,独立支撑起雄伟的建筑。
八角形和四边形的伞状柱帽是该建筑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八角形
伞形柱帽主要分布于建筑外围的西侧,方形伞形柱帽主要分布于
建筑外围。
这个始建于1933年的“工部局宰牲场”,出自英国建筑设计大师巴尔弗斯(Balfours)之手,由当时蜚声沪上的余洪记营造厂建造完成。据史料记载,建造这个宰牲场光建筑和设备就花费白银三百三十多万元,全部采用英国进口的混凝土结构,墙体厚约50公分,两层墙壁中间采用中空形式,巧妙利用物理原理实现温度控制,即时在炎热的夏天依然可以保持较低的温度,可见这栋建筑当时工艺设计的前瞻性和先进性,亦可见作为现代工业文明发源地的英国人,对于一个区区宰牲场,考虑问题亦是如此周全,处事方式亦是如此严谨。尤其是在距今近八十年的上世纪三十年代,更不得不令人佩服。

空中舞台
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的“空中舞台”位于1933老场坊四楼,8米挑高的空中舞台的
中央600平米面积悬空而设,全部用钢化玻璃制成,透明炫目,每平方玻璃可承重400千
克。圆形穹顶的结构增加了视觉冲击,更具空间感。
迄今,这个舞台已经成功举办过法拉利F1派对、雷达表50周年庆、巴黎艺术设计展、
《蓝莓之夜》亚洲首映派对、奔驰新车发布、保时捷60周年纪念、雪铁龙新车发布、世界
工业设计日、“NIKE摩天争霸篮球赛”,等众多顶级品牌的精品活动。

空中舞台全玻璃的地坪,把钢结构的穹顶映个透彻

空中舞台外部一角

巴西利卡厅,作为空中舞台的配套部分,为举行盛大宴会之用

巴西利卡厅:宽敞的大厅内可看到花格窗的通透效果
位于老场坊四楼,总面积1500平方米,富有欧式复古韵味。整个大厅呈长方形格局,
有22根伞形柱错落有致地矗立在大厅两侧,宛如古代骑士守卫王者的宫殿。大厅一侧四米
高的落地花格窗,圆形和方形的镂空图案,不时地将投射进来的阳光洒落在地上,给整个
空间营造出浓郁的古典色彩,极有韵致。因此,该厅深受众多国际品牌的青睐。法拉利、
宝马、雷达表等都曾在此举办过晚宴。

旧日的时光,静静地流淌
据了解,在当时,全世界这样格局和规模的宰牲场也只有三座,而1933老场坊是现存唯一完好的建筑,其他则已无从寻觅了。
作为“虹口区历史遗址纪念地”和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的老场坊,于2006年8月被辟为“创意产业园”。在老楼西面隔着沙泾路,又新建了一座建筑,集聚了不少文化创意产业厂家和商家。于是传统的、现代的文化潮流在这里交汇,碰撞、融合,创意理念在这里标新、立异、激扬。

咖啡厅
礼品店
湖丝栈
婚纱摄影

礼品店

首饰店
1933老场坊,就这样,从当年远东第一大宰牲场,成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和优秀创意产业集聚区,获得了一系列的殊荣,这就是它的前世今生,从历史走到现在,迈向未来。

从九龙路隔河相望老场坊
沙泾路西侧的老场坊新楼
北邻老场坊,位于柘皋路桥西堍的“1930鑫鑫创意园”
近邻老场坊的“1913老洋行创意园”,位于辽宁路、哈尔滨路口
*
本文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2年3月3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