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古镇木渎(5)《廊棚·遮不住的风情》

(2012-03-23 14:38:18)
标签:

文学/原创

旅游

苏州

木渎古镇

下塘街

分类: 心泊东吴

【原创】古镇木渎(5)《廊棚·遮不住的风情》在“邾巷桥”上观廊棚
 

    游木渎古镇,若走西线,则从灵岩山下来,由西头旅游景区停车场入口,沿山塘古街一路东行至“虹桥”(山塘街东首)。这时可有三种走法,一是循中市街经石家饭店(著名百年老店)到翠坊街(古镇闹市中心街道);二是经中市街过“邾巷桥”至下塘街,向右有“榜眼府第”景点,向左则过廊棚和亭廊后至翠坊街;三是过“虹桥”,经“书弄”穿过西街,笔直过“西安桥”左拐入下塘街,则经由“榜眼府第”、廊棚和亭廊至翠坊街。

 

【原创】古镇木渎(5)《廊棚·遮不住的风情》
木渎古镇景区东入口石牌坊(正面):“瑞门入胜”


【原创】古镇木渎(5)《廊棚·遮不住的风情》
木渎古镇景区东入口石牌坊(背面):“源清流洁”


 

    由此可见,若你采用以上第一种走法,在“石家饭店”用餐后直接去了闹市,则有可能漏了下塘街的廊棚和“榜眼府第”,成为一种缺憾。若这时有人提醒或指点,加之你时间允许,则可沿翠坊街向南,折返入木渎古镇景区的东首,弥补或将成为的缺憾。

 

【原创】古镇木渎(5)《廊棚·遮不住的风情》
走过石牌坊,入圆洞门,有逶迤的亭廊连接后面的廊棚


【原创】古镇木渎(5)《廊棚·遮不住的风情》
位于下塘街的“榜眼府第(冯桂芬故居)”


 

    大凡在江南古镇,你都可以见到形形色色的廊棚。尽管其长短,高低和宽窄均不一,抑或旧有、新建,皆据其河沿和房屋构筑,夏天不遭日晒,雨天不受雨淋,为上街卖菜的菜农、船民和过往行人提供方便,受到商家和游客的欢迎。

 

【原创】古镇木渎(5)《廊棚·遮不住的风情》
顺亭廊西望,邾巷桥横跨南北


【原创】古镇木渎(5)《廊棚·遮不住的风情》
廊棚的东入口


 

    下塘街的廊棚,从东入口至邾巷桥,长约一百七十余米,其北面倚河,南面与民居连成一体,错落有致,高低不一,仿佛姑苏园林中一道贴水的长廊,风姿绰约,平添了几分韵味。

    这里河埠踏步众多,我想象得出当时沿河居民踏着石阶下去,在河边淘米洗菜、洗衣的情形,以及船家拴缆泊舟,上岸设摊卖货,在茶馆酒肆饮茶喝酒的场景。这种情景,对于古镇的人,尤其是上些年纪的人来说,是最熟悉不过了。

 

【原创】古镇木渎(5)《廊棚·遮不住的风情》
鳞次栉比的河埠


 

【原创】古镇木渎(5)《廊棚·遮不住的风情》
踏步也幽雅
  

    若干年前,歌手朱晓琳唱的一首《江南雨》的歌声,至今仍萦绕在我的心头:“江南人,留客不说话。自有小雨悄悄地下。黄昏雨似幕,清晨雨如纱。遮住林中路,打湿屋前花。多情小雨唱支歌,留下吧,留下吧,留下吧。    江南人,留客不说话。只听小雨沙沙地下。若断又若续,如诗又如画。心在雨中醉,情在雨中发。多情小雨最难忘,留下吧,留下吧,留下吧。”

 

【原创】古镇木渎(5)《廊棚·遮不住的风情》
廊棚内的古装摄影行头


【原创】古镇木渎(5)《廊棚·遮不住的风情》
走进廊棚,像穿越一条时空隧道


 

    真是这样。江南多雨,尤其是黄梅季节。于是,雨便成了留客的最好语言,廊棚亦便成了人们遮风避雨的所在。若你恰遇,可千万要在廊棚下多呆些时间。倘是细雨,则赏水墨古镇朦胧之美;若为豪雨,则观屋檐雨线和河中溅珠之趣。甚而萌发一丝念想:在廊棚里,若能有幸邂逅心仪的姑娘,对女孩来说则为阳光的男孩,只嫣然一笑,或深情一瞥,爱慕之情会油然而生,由此生发并演绎出一段浪漫的故事……

    我想,会的。

 

                                                                             写于2012年2月2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