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古镇木渎山塘街的“明月禅寺”
时间过得真快,与明月寺的近距离,有深度的接触,至今已有两年了,起因与我的外婆有关。
外婆膝下育有一子两女,分别又生育了九个子女,因操劳家务过度,不幸罹患绝症,过早地离开了人间,成为我们心头永远的痛。(详见情丝梦缕分类:新诗《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新诗《听外公讲那从前的故事》)

大雄宝殿前炉台上的观音塑像
2010年3月17日至21日,由在苏的舅舅、舅妈和阿姨、姨夫牵头,我们在木渎山塘街的明月寺,为外婆百年诞辰举行了隆重的超度法事。在宁波的母亲因父亲腿脚不便需照顾未来苏,我(大外甥)作为全权代表出席。

前院里的明月泉
宝殿内的明月钟
明月寺建于后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僧明智所创,明洪武初归并普贤寺。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僧道根重修。“文革”中遭毁,1993年修复开放。据说寺近原有一大片梨树林,每逢初春,真正的“千树万树梨花开”,成为古镇一景。清李果有“梨花明月寺,芳草牧牛庵”之句,传诵一时。可惜现在看不到了。

宝殿内放着“往生”的名字
宝殿内放着“延生”的名字
明月寺那杏黄色的外墙在山塘街上格外醒目,寺内香烛旺盛,烟火缭绕,台基上观音菩萨高耸,大雄宝殿轩昂。善男信女前来进香燃烛,供奉佛祖,许愿祈福。更有委托做法事的,愿佛护佑,超度众生。

念“梁皇宝忏”时场景
放焰口时的场景
我们委托寺庙僧人所念的是一部名叫《梁皇宝忏(注1)》的佛书,共有三本,一本念两天时间,要整整六天才能念完,老人们就吃住在寺庙里,小辈们则早去晚回。随着僧人们的念经节奏和提示,每天要跪拜磕头好几百次。尽管腰酸膝痛,但心里愿意,心诚则灵嘛。倒是最后一天晚上“放焰口(注2)”,那三个小时还较轻松,基本上在一旁听着和看着就行,只是听不懂和看不懂而已。

后屋供香客们吃斋住宿,客堂里供奉着观音的雕像和画像
我想,这僧侣们的声声佛经,所寄托和表达的小辈们的深深心意,外婆是能够听到和看到的。
那日放完焰口,时间已是晚上九点半,时值农历二月初六(春分)。借着夜色仰望天上,一弯月亮若隐若现,但我们的心头却有一轮明月照彻并永升。
往者已矣,延者衍生(注3)。

后院一角,宝殿背面悬挂着“有求必应”匾额
注:
1.《梁皇宝忏》:就是《梁皇忏法》,亦即《慈悲道场忏法》,凡十卷。为笃信佛教并有“皇帝菩萨”之称的梁武帝萧衍(公元464年-549年),请宝志禅师与高僧等十人所集。
2.“放焰口:放焰口是寺院中经常举行的佛事,其全称叫“瑜伽焰口施食仪”。本是佛教密宗的一种行仪,后来广为佛寺所采用。
放焰口皆在黄昏或夜间进行,与丧事中追荐亡魂结合在一起的,称之为“阴焰口”;为活人消灾、延寿的,则称为“阳焰口”。
3.往生:泛指已故的先人,但佛法认为只有生前行善、善终后才能称往生;延生:这里专指活着的后人。佛法认为祈求延生的最好办法,是为善去恶。
写于2012年3月20日(农历二月廿八春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