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屐痕甬城(18):《冯孟颛与伏跗室》(下)

(2011-05-09 20:32:47)
标签:

文学/原创

摄影

见闻

宁波

孝闻街

分类: 萍踪浮影

【原创】屐痕甬城(18):《冯孟颛与伏跗室》(下)

 

    这“伏跗室”的主人为浙东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版本学家、文献校注家冯孟颛先生。而在这一连串的衔头下,冯先生却是一位为人低调,嗜书如命,埋头学问,通达文理,虚怀若谷,慷慨奉献之人。

 

【原创】屐痕甬城(18):《冯孟颛与伏跗室》(下)
冯孟颛先生旧时照片


 

    冯孟颛先生(1886-1962年),慈溪人。名贞群,号伏跗居士,晚年自署孤独老人
    先生一生坎坷,八岁丧父,靠寡母和祖父抚养成人,17岁考取秀才,19岁祖父去世,承祖父遗留,管理钱业,但做生意并非其志向。辛亥革命后,他任宁波军政分府参议员。

 

【原创】屐痕甬城(18):《冯孟颛与伏跗室》(下)
史迹介绍

 

    1932年至1941年任鄞县文献委员会委员长期间,曾主持募捐,重修范氏天一阁,将宁波府学“尊经阁”移至天一阁后院,并搜集宋至清碑碣八十余方建“明州碑林”。自1936年至1939年,历时3年,整理编纂天一阁全部藏书目录《鄞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编》,此外他还重修黄宗羲甬上讲学处白云庄证人书院,参与编辑《四明丛书》。

    解放后,冯先生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宁波市人民代表会议特邀代表、市政协委员、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致力于宁波的文化建设。

 

【原创】屐痕甬城(18):《冯孟颛与伏跗室》(下)
冯孟颛先生塑像


 

    至于“伏跗室”的取名,则源自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中“狡兔跧伏于跗侧”句义,跧,通蜷;跗,即脚背,意为不求闻达,孜孜不倦,专心攻读,审慎治学如狡兔一般蜷缩其身

 

【原创】屐痕甬城(18):《冯孟颛与伏跗室》(下)
飞凫山馆(读书室)


 

    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是凭藉这种刻苦精神,冯孟颛于青年时代,就很快读遍了其父留下的2000余册书籍,并逐渐自己开始收书,用以研读。通过常年的广泛涉猎,日积月累,在古典文学、文献学、目录版本学方面练就了颇深的造诣。

    此外,先生精于考据,在鉴别古籍方面独具慧眼。特别是对宋元椠本、明清刻本,以及手本抄本颇有研究,哪些本子序跋缺失,哪些为后人填补,哪里有谬误,经他翻阅,立时能辨真伪,体现出非凡的功力。

 

【原创】屐痕甬城(18):《冯孟颛与伏跗室》(下)
史迹陈列


 

    冯先生作为一个藏书家,具有大家风范。他选择的是一条收集保护、读书研习和著述立说的路子,这一点似乎有些与众不同。若仅仅是为了藏书,聚起十余万卷古籍,秘不示人,孤芳自赏,其实际意义则大打折扣了。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生前立下“庋藏十万卷,化私复为公”的遗愿,将藏书楼和全部藏书(260余箱近10万卷),其中宋元明清珍籍善本300多种,慷慨捐献给国家。实现了一名藏书家最高的人生境界,表现了藏书家难能可贵的人格魅力

 

【原创】屐痕甬城(18):《冯孟颛与伏跗室》(下)
文房用品

 

    是的,在中国藏书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藏书家,他们为保存中华典籍,四处寻访搜集,淡泊功名利禄、倾其毕生所有,终得惠泽天下。使中华文化和文明得以保护和传承,让藏书文化和意义得以发扬和光大

    冯孟颛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1年4月1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