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招 隐 寺
(下)

“读书台”:昭明太子萧统读书处
昭明太子萧统,年少聪慧,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熟通风颂,
十岁便能博览群书,梁朝神童,青年文学家。作为长子,他居于宫中,每日忙于
宫中事务;但他志不在此,他希望能好好读几年书给后人留点有价值的东西,于
是,他便向他的父亲提出要求,找一处清静之所,梁武帝同意后,便带着老师
(庚信、徐陵)与一批文人亲信沿着扬子江寻找读书静地。根据史料记载:他曾
到过江阴的顾山、浙江的天目山、常熟的虞山,最终还是选中了招隐山。

昭明太子萧统雕像
书案上,刻有“普通元年岁在庚子”,“普通元年”是他父亲执政的年
号,公元520年,“岁在庚子”指昭明太子来此读书是正值二十岁。萧统三十
岁双目失明,三十一岁病逝。

“增华阁”
萧统上午在读书台读书,下午在增华阁招集梁朝各地的文人雅士论文选文,
从移来的上起周秦,下至萧梁,相距七、八百年历史的三万卷藏书中吸取精华,
编纂了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

“山水清音池”及“高情胜气”、“和畅”两水榭

“东坡井”
有点随意,照苏州人的说法叫十分“搭浆”。建议改成青石基台及井栏圈,呈现古态。

“蓬莱绿屿轩”

陈从周“隐碧流泉”题字
在如此静谧的氛围中观景拍摄,不能不说是一种美的享受。于是乎,诗意犹如流泉般汨汨涌出:
亭台楼阁古意缠,
重峦叠翠鸣流泉。
戴颙隐逸谱名曲,(1)
昭明幽居编文选。(2)
东坡超脱植绿竹,(3)
濂溪高洁说爱莲。(4)
更有米氏点水墨,(5)
忠魂羽化护南山。(6)
注:
1. 详见上篇图文介绍。
2. 详见本篇图文介绍。
3.
苏轼(1037-1101),,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曾在南山鹤林寺内广植竹子,品味“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超脱境界。
4.
周敦颐(1017-1073),号“濂溪先生”,北宋大儒,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据说其千古名篇《爱莲说》即孕育于南山鹤林寺。
5.
米氏父子在此开创了“米家山水”、“米氏云山流派”,特别是米芾把南山的烟雾比喻成烟雨,他认为南山本身就是一幅秀丽的山水画,南山的石林烟雨和自然景色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他采用了泼墨法和水墨点染法,把南山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
6.
米芾与他的儿子米友仁从襄阳来到镇江,深深地被南山的山水所吸引了。他们在南山整整生活了四十年,一直画到生命的终点。
他热爱南山,理解南山,深知南山山水的精髓真谛,终于为南山的景观总结出四个字—“城市山林”,即“山中有城,城中有山”之意,点出了这里自然造化的最大特色。
米芾曾说“我爱南山,死后愿做南山的护山神!”其墓就在南山。
由于随团游览,行色匆匆,有些景点尚未涉及,如“赏石亭”、“鸟外亭”、“飞云阁”、“米芾墓”等,留下些许遗憾。
但南山之胜,招隐之幽,我还是不禁发出了“南山佳绝景,毕竟在招隐”和“若问游兴何处尽,心驰南山恍若仙”的感慨。
写于2009年10月27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