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悬浮列车其实是个鸡肋
(2009-02-03 13:58:36)
标签:
科技磁悬浮列车磁悬浮技术德国军事 |
分类: 转载 |
磁悬浮列车其实是个鸡肋
1922年德国工程师赫尔曼.肯佩尔提出了磁悬浮列车的构想。又经历来10多年的研究,用实验验证了自己构想,于1934年获得磁悬浮列车的专利权。
磁悬浮列车实际上就是一个巨大的直线电动机。轨道是定子,而列车则是直线电动机的转子,不断地同步变换转子(或定子)的磁极的极性以及磁力大小,就能够实现列车平稳的加速,减速,和高速稳定运行。由于同性相斥的原理,列车在运行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悬浮状态,不与轨道直接接触,这就极大的减少了摩擦力和运行的机械噪音,有利于高速运行。从理论上讲,由于运行效率大幅度提高,可以大幅度地降低运输成本。(目前相距甚远)。
磁悬浮列车的发展道路却并不顺利
由于各种技术的限制,尤其是自动控制技术的限制,多年来磁悬浮列车的研制并未真正开始。1969年,也许德国人认为是时候了,于是开始研制磁悬浮列车。起初,研制工作进展十分迅速。1971年至1974年间,TR02、TR03、TR04号试验车先后问世。又经过几年的运行试验,1992年德国政府宣布:300公里/小时的磁悬浮列车经过多项指标包括安全指标都检验合格,已具备了运营条件。
下面一个问题就是市场来。卖给谁啊?按道理,第一条商用线路理所应当的建在德国。但是事实并非如此,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
92年就宣称技术成熟了,达到了商业营运的水平。但是一直没有签订任何的订单,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说来说去,在安全技术上,在商业上,还是不够成熟,这和当年的协和飞机颇为相似。2000年,2月5日,从德国传来消息,举世瞩目的柏林-汉堡商业运营线计划被宣布搁浅。据德国有关方面的解释:“尽管德国工业集团愿意承担比原计划更大的风险,但仍不能消除德国铁路公司新主席对柏林-汉堡商业运营线计划经济性的疑虑,加上政府不愿为其运营提供更多的补贴,因此,已经筹划多年的磁悬浮柏林-汉堡线计划将正式终止。”听清了吧,还要政府补贴才能运营,补少了都不行。德国人自己都不用,其它先进国家也都不用。是不是别人都笨,就中国人聪明,买了德国的磁悬浮呢。答案是否定的。俗话说“有麝自然香”。各个先进国家实际上都非常关注磁悬浮技术,好的东西谁会不要啊。磁悬浮列车造价极其昂贵,维护费用惊人。再加上技术核心在人家手里(买过来也未必消化得了)。不可能带来商业利益,而且短期内无法改变,这才是问题的根本。
成本高,不能带来商业利益,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安全性差是目前磁悬浮列车的另一个大难题,2006年8月11日,在上海磁悬浮正式验收后仅4个月,就发生了列车失火的事件。事后宣称是蓄电池温度过高导致起火,上海气候太热,太潮所至。这种解释有意义吗,难道事先你无法知道上海的气象记录吗。其实早在2003年上海就发生了电缆触头烧毁事件,其解释也是赖气候不好,不适应上海的气候。
无独有偶,一个月后2006年9月22日又出事了。请看一段报道“德国磁悬浮列车试验段位于德国北部下萨克森州埃姆斯兰,总长31.5公里。据德国媒体报道,当天上午约9时53分,一列磁悬浮列车以时速170公里的速度在高架轨道上作试验运行,突然发现前方一辆工程车停在轨道上。磁悬浮列车与工程车相撞后脱离轨道,其头部严重受损,而工程车被撞飞数百米远。警方说,列车内共有33人,他们大多是德国一家能源公司的职员和磁悬浮试验段的工作人员,没有游客。工程车内的两名工作人员在撞击前“跳离”自救,但受重伤。目前,搜救工作已经结束,受伤人员没有生命危险。”后来的报道说共有29人,死亡25人(包括重伤后死亡)其余4人均重伤。看见没有,才170公里的时速就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可见制动能力差到什么程度,我们知道,磁悬浮轨道的转弯半径非常之大,通常都在8000米左右,在乘客看来就象直道一样,所以并不影响驾驶员的视线,出事时有人成功跳车(虽然重伤却保了命),也说明了这一点:是有刹车时间的,就是刹不住。列车到底还是脱轨了,这给那种说“德国的磁悬浮下面是包着的,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脱轨”的人当头一闷棍。安全还是成问题。
紧急救援非常困难
德国的磁悬浮列车没有车轮,所以出了问题无法拖走(日本的磁悬浮倒是有紧急状态下使用的车轮),5米高的高架路,吊车作业也很困难的。如果是翻山越岭的野外,吊车很难靠近。铁道吊车也过不去,也许还要研制专用的磁悬浮的铁道吊车呢
上海磁悬浮的经济性方面,据德国媒体透露:至2005年,全年营业额不过1.35亿元,亏损额上升至4.4亿元。
可见,上海的磁悬浮是失败的,经济效益是负数。它只是个政府的形象工程而已,开世博会时有点可吹的。
有人也许会想,引进消化吸收嘛。实际上,磁悬浮的核心技术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一点都不可能掌握,人家也没有卖给你核心技术。
中国自己的磁悬浮列车也搞了几十年了,没有多大进展。其实没有多大意义。中国搞的是中低速的磁悬浮。现阶段中国自行研制的轮轨高铁都达到了350公里/小时了。再搞低速的甚至100公里/小时以下的,又是高成本的(与轮轨比)已经毫无意义。
法国轮轨高速列车2007年4月3日在行驶试验中达到574.8公里的时速。(当然只是试验速度,并非正常运行速度),可见高速度也不是磁悬浮独有的。其实再高也没有用了,即使地面摩擦声没有,空气的摩擦声就已经达到无法接受的分贝数了。
关于电磁辐射的危害问题,由于各种说法各异,本人又没有机会参加其中,不便妄加议论。不过中国的标准是导轨两侧100米设隔离区,而有资料显示德国标准是400米,不知何故。
本人结论:
1.磁悬浮是一门未来的技术,很高深很有前途,但现在还没有真正达到实用阶段。日本的磁悬浮早就做过载人高速试验了,而且还创造过磁悬浮列车的最高时速552km/h
2.鉴于技术的复杂性和高难度,国内的磁悬浮技术研究多头并举的局面应该结束。不要分散财力和人力。
3,高速度应该在高空完成,地面或者贴近地面的交通工具以很高速度运行是极具危险性的,因而也是不合时宜的。别说地震了,就是一般的塌方或地质沉降都可能导致车毁人亡的严重后果。
4.磁悬浮技术以及相近的技术在其它领域的应用应该更加重视,不要把主导方向放在列车上。应该更多的研究军事上的用途,比如航母用的电磁弹射,电磁炮等等(已有,但不足)
5.不要充当德国人的免费试验基地。德国人把尚不成熟的磁悬浮列车在中国建立试验性的运营线路。由中国人承担每年的亏损,而帮助他逐步改进技术,不明智(没有运营,光靠非营运的试验线路,有些问题就不大可能被发现的。每一个搞高新技术产品的人都有体会,没有用户的反馈,技术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成熟)
6.
有人会说,没有人买,我们自己国家买还不行吗。过去肯定行,现在就不好说了。我国加入了WTO是做出了若干承诺的。不让国外同类产品参与竞标,恐怕有些问题。人家会控告你,也会报复你的。不可轻易为之。
目前的磁悬浮列车其实是个“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