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气候变化的一线希望——绿色就业

(2008-04-15 09:30:17)
标签:

气候变化

绿色产业

环保

联合国

杂谈

研究揭示了新产业和新就业的机遇

来自180多个国家的代表聚集于07年末在巴厘共商2012年后减排协议。新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的挑战同样会给新的产业和就业带来机遇。

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齐姆· 施泰纳先生表示,“气候变化给我们带来了上百万的就业机会。”

“新的研究表明,这些工作不仅为中产阶级提供了岗位——即所谓的绿领阶层,同时还为从事于建筑业、可持续林业及农业、工程和运输的工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当我们谈论到环境的可持续性及气候变化时,往往会过多地强调其成本,而忽视了向资源节约型的全球经济转型过程中所带来的大量就业机会。这一资源节约型的全球型经济不仅没有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还有助于恢复环境和社会的价值。”

施泰纳先生在以上的讲话中提到了一个报告,即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委托国际劳工组织和国际工会联邦共同撰写的《绿色就业:向环境可持续性的转型能否推动各种新的及高层次的就业机会?》。此报告的最终版将于明年年初面世。研究内容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仅仅在美国一个国家,2005年环境工业即带来了530多万个新的岗位,是美国制药工业新岗位的10倍。

-可再生能源项目在德国和西班牙虽然只开展了10年之久,却已为这两个国家带来了数十万的就业机会。

-印度城市德里正在引进新型的生态友好型压缩天然气公共汽车,这将提供18000多个新岗位。

-巴西的乙醇项目提供了50万个新岗位,其生态柴油项目将使上百万较为贫困的农民受益。

-2020年,德国环境科技领域的职位将多于其整个汽车工业的职位数量。

-在欧洲,能源效率上升20%将带来上百万工作岗位。这同样适应于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中国在太阳能热水器方面一直作为领军人物。2005年,太阳能热水器的总销售收益达到250亿美元,同时1000多个中国生产厂雇佣了15万多人。通过对未来装机容量的估计,这一领域的就业机会将会持续增长。

施泰纳先生针对此报告做出了更多的评论:“在京都议定书的碳交易和清洁发展机制的促进作用下,在期待更深入和更有效的2012年后的减排措施的鼓舞下,向低碳社会的转型正在加速。另外一个激励因素是环保倡导者与工会人员和企业首脑之间的关系的转变,由认为环境法规会给商业和就业带来负面影响的怀疑论,转变成为一种互赢的合作关系。”



为应对气候变化所产生的新兴行业将处于“清洁技术”行业的前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能源金融倡议的最新报告表示,目前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资已达到1000亿美元,占所有能源项目新投资的18%

美国经济学家Roger Bezdek 在其最新的报告中表示,通过政府正确的引导和在研究与发展方面的投资作用下,截止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行业将为美国带来4000万个工作岗位。

“这些数字加起来,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感觉到一些令人相当兴奋的东西。”施泰纳先生还强调,“正确的政府引导”是加快全球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所必需的,将从巴厘会议的商谈开始。他表示,“如果没有一个坚固的减排制度作基础,我们今日搭成的地基,明天将成为一盘散沙。我们必须要改变津贴、税收制度和财会计算方法等,使某些严重的环境变化影响得以外表化,从而将其纳入商业成本。”

作为工作的一部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国际劳动组织在其标语“绿色就业”下,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支持政府、雇主和工会共同努力,面临气候的挑战,促进环境可持续性就业机会和发展。

国际劳工组织可持续发展专家Peter Poschen指出:“适应及缓和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需要向一种新型的生产、消费和就业模式转变。新的能源和产业政策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也给绿色就业创造了机遇。这些工作可以为人们提供就业机会和稳定的收入,促进可持续经济增长,帮助人们脱离贫困。这是建立气候变化与发展之间良性关系的重点所在。同样,在气候变化适应方面的巨大投资可以为易失业人群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国际工会联邦职业卫生和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司司长Lucien Royer 表示,“为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就业措施体现了一个积极的内容,即政府、雇主和工会在支持国家政策和行动方面的三方合作关系。此外,此措施还为那些可能因气候变化而失业的工人们建立‘明智的过渡’项目奠定了基础。同时,加强了雇主和工会之间的联系,促进在工作场所层面上达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