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言语诗歌的时空感 / 心临咸阳
(2010-07-11 09:35:16)
标签:
作家心语
延河推荐
诗评
文化
|
分类:
文学理论
|
探家的月亮挂在树梢上
——浅谈言语诗歌的时空感
心临咸阳
《小巷的月亮》
小巷的伙伴都哪里去了
作坊里怎的也悄无声息
探家的月亮
搁置在树梢上
电视剧把亲情都淹没了
我的呐喊在小巷没有回音
幻想着谁家的大门会吱呀打开
乡音和童话便来悄悄接头
还是不让他们知道我回来的好
省却激动的对白驱走了月荫和寂静
《石碾老了》
石碾老了,整日哼哼呀呀腿脚不灵
他走进城里,孙子们见了都摇头不识
石碾不计较,他说
旱涝丰歉我陪你们父辈熬过
我哼一声,全村就会鸡鸣狗吠
只是同甘共苦的哥们走远了
更远的,是围着我转的乡情亲情
《院墙》
翻过断垣,一准是
七爷家熟透了的酸石榴
三叔和三婶
一边推着磨,一边在吵嘴
《守园老农》
于山之阴河之阳
耄耋之年的茅屋晒着太阳
舍我,谁能把冬天守护?
风雪灌满稀疏的果园
枝丫嚎哮,小兔躲进树窝
老天爷,谁来把冷暖交流?
河啊,为何捂住了鱼的飞跃
地啊,为何冰封虫鸟的啼鸣
难道,只有等到开花结果的日子
才肯说出?
——摘自诗集《言语诗歌选》
时空感是有别于自然科学概念“时空”的人文科学概念。时空反映的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时空感是艺术作品中的作者及其作品人物生命力和生存状态的描述和度量,呈现的是一种优化的审美境界。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不乏成功运用时间和空间创作出的脍炙名篇,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王昌龄的《出塞》以及陶渊明的一些田园诗等,皆以时间和空间的精心设置,将读者引入独特的审美境界。
言语著述颇丰,小说、散文、诗歌涉猎广泛,其作品可见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力。他的诗歌也多从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灵动运用一些传统表现手法,强烈的时空感即为言语诗歌鲜明的特色之一。
我们先从《小巷的月亮》赏析。
这首诗美妙之处即在于给人的时空感冲击。小巷、作坊以及树梢上的月亮,由下及上,将读者带入具体可感的立体空间;再由探家的月亮到作者一系列内心独白完成时空转换,牵引读者进入老大还乡、物是人非、悲喜难言的情绪中。时空感的营造,增强了这首诗的感染力。
《石碾老了》是一首独特的诗,象喻精准,人与物巧妙合二为一,让你分不清作者是给石碾立传还是为一位老人明心,或者两者皆是又都不是,这是这首诗含蓄蕴籍的魅力。
作者由石碾从乡下到城里的走动拉开阔大的空间感;由旱涝丰歉鸡鸣狗吠的追忆到哥们走远乡情亲情走远的怀想,让人感受一种沧桑久远的时间感,诗中弥漫着浓烈的时空情绪。
《院墙》一诗精短,若换作散文笔法将大费笔墨却未必取得绝佳效果。这首诗妙在仅仅靠一堵断垣,隔开过去与现在,隔开两个物质空间也隔开两个心灵空间。“翻过”一词意在表现墙内墙外的空间变化;“一准是”的猜测判断则打通了时空隧道,将思绪从翻墙上树的童年与今日在断垣下的徘徊追忆连接起来,取得了言简意赅、回味无穷的美学效果。
《守园老农》时空感非常开阔,一起笔就在山之阴河之阳,又以耄耋之年的茅屋借代老农,为守园老农设置的场景是一处阳光普照的山河。接下来作者借老农(茅屋)的心理活动,用反问、疑问句式来展示心灵世界的四季变迁,令人感受到时间的流动美与空间的高旷美。
探家的月亮挂在树梢上,那么明亮,那么温馨,那么诗意。我们借月之光祝愿言语诗歌熠熠生辉,能够如千古皓月一般穿越时空,散发出恒久的清辉!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