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和黑人的有趣对比
(2013-03-21 23:23:37)
标签:
黑人礼仪卫生文明对比 |
分类: 非洲印象 |
黑人和中国人的人种差异比较大,除了肤色,在体质方面的差别也很明显,中国人擅长精巧的运动,比如体操、乒乓球;黑人擅长力量型的运动,比如长短跑、拳击等。中国人的勤劳、节俭举世公认,而黑人的懒惰、花钱没有计划也广为人诟病。
除了以上这些大家熟悉的人种差异,我在生活中还发现一些细节,中国人和黑人形成了鲜明有趣的对比。
一、谁更开放?中国人当然是含蓄的,我们不外露自己的感情,我们崇尚低调,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跟自己的家人表达过爱意;黑人则不同,情感外露,见面拥抱是的常见的礼仪,时常把感情和爱意挂在嘴上,表达地非常到位,让听者动容。中国人的着装保守,除了发达城市的时尚人士,人们不会把看似内衣的东东穿到街上;但是黑人则不同,女士们一年四季吊带不离身;中国人追求首饰的品质,但很多人只买不戴——财不外露;黑人追求首饰的繁华、热闹,商店卖的多是14K、9K的淡黄色的金饰,样式夸张,黑人的手上,没有3-5个戒指、4个以上的手镯是不出门的。
但是,我们中国人在隐私方面又比黑人开放、没有禁忌。比如厕所,即使在发达的城市,现在依然能找到没有挡板的蹲坑厕所,一堆人一起如厕,没有任何不适;而黑人的厕所,绝不把两个蹲坑连在一起,在讨论偏远农村小学的设计时,黑人对我们设计的联排蹲坑厕所坚决否定,原因是如厕这么隐私的事,怎么可能跟别人共享?再比如浴室,早些年的公共浴池,一个池子泡一堆人,煮饺子似的摩肩接踵,后来有了淋浴也是没有遮挡,一排水笼头之下,大家边淋浴边聊天,互不设防;即使现在的豪华洗浴中心,进去之后也是一丝不挂,或淋浴、或蒸桑拿,不用避人。而黑人的浴池则不是,非常注重隐私,淋浴间都是隔开的。在纳米期间,我经常在健身房健身,活动之后就地洗澡,当地的洗浴设施当然比不上我们的洗浴城,但是干净整洁:淋浴间用磨砂玻璃隔开,并且各自有门,关上门之后自成一体。最初我像在国内一样,脱衣之后直接就去淋浴,后来发现,人家都用大浴巾或浴袍把自己包裹严实了再往淋浴间走,尽管从更衣间到淋浴间的路非常短;桑拿间也是这样,大家包裹严实了在里面或坐或立,没有赤裸着蒸桑拿的。更衣间的橱子是开放式,没有遮挡,当地人就有本事在不脱掉浴袍之前把衣服穿好;后来我也入乡随俗,用大浴巾包裹自己,但是裹着浴巾穿衣服的技巧一直没有掌握好。
二、谁更卫生?黑人的皮肤黝黑,即使洗得再干净,看起来也不算洁净,加上浓重的体味,所以,说起黑人,大家都会觉得脏。但是黑人的厨房和厕所比我们干净。他们的厨房注重美观,侧重装饰效果,因为做饭以煮为主、不常用油,所以厨房比我们整洁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厕所呢?从城市的星级酒店到偏僻乡村的加油站小厕所,各个都非常整洁,没有任何异味;而我们国内的厕所,除了上星的酒店有专人在随时擦洗的,小饭店的厕所基本是水、泥混合,而稍微偏一点的地方,公共厕所基本是无法下脚的。
中国人把公共场所吸烟当做一件不文明的举动是最近的事,绝大多数的吸烟人到现在还没有自觉遵守这个规定;而在非洲,黑人吸烟的不多,即使吸烟也不当着人,饭店里吸烟区和非吸烟区是严格分开的,吸烟区一般设在饭店的角落、通风比较好的地方。我们随地吐痰的比比皆是,曾经车站等公共场所专门有带红箍的人对吐痰人进行处罚,但是吐痰的现象一直没有绝迹,到了冬季,树坑、花坛仍是痰迹遍布;而非洲的路上基本没有看到过吐痰的,也许跟他们的空气好,人们嗓子比较清洁有关?我们随地扔杂物,公园里聚会之后,到处是垃圾;公路上,随手摇下车窗往外扔杂物一点不鲜见;这些在纳米非常罕见,无所事事的黑人整天躺在草坪上晒太阳,他们离开后,草地依然干净。
三、谁更喜欢快?现在的中国人,凡事追求高速,高速、动车、高铁,一个比一个快;说话办事,频率越来越快。就一个字:急!走在路上,人人急匆匆的,开车的见缝插针、不停变换车道,只为提前半个车位,走路的急,受不了等红灯,集体闯红灯,开创“中国式过马路”;在银行急、在商场急,各种需要排队的地方都想加塞过去;有人测算过,电梯门间隔几秒就自动关闭,按下关门键并不会快出2秒,但是几乎每个进电梯的人都会急着按下关门键。黑人的懒散和慢吞吞也是人所共知的,他们的日子过得懒懒散散没有计划,慢慢悠悠,没事就在太阳下躺着;定了五点的会,六点能来就不错了。
但在娱乐方面,我们的快慢却是相反的:中国人喜欢慢节奏的娱乐,比如太极、比如麻将、钓鱼,大把的时间花在慢悠悠的欣赏和品位甚至是单纯的消磨时间上;黑人则喜欢快节奏的激烈运动,比如足球、比如蹦迪,在快节奏中找到刺激和快乐。
一是吃饭,黑人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一日三餐没有保障,能吃上饭还是近几年的事;而中华文化中的餐饮文化源远流长,两者饮食发达程度差异非常大。但是,我发现,黑人吃饭非常安静,刀叉不碰响盘子,吃饭咀嚼安静无声;而中国人吃饭则非常热闹,吸溜声、嘴巴的吧嗒声此起彼伏,尤其是吃面条的时候,呼噜噜的声音不绝于耳,动静很大;我曾观察过黑工吃面条,他用叉子把面条卷成一个团,迅速地塞到嘴里,然后快速无声地咀嚼、吞咽,整个过程几乎听不到动静。好像吃东西的声响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舌尖上的中国》里面吃条状食物的镜头基本都是响声很大的,好像没有声音就显得饭不香、对不起厨子一样。对于这种传统,是先进还是落后,见仁见智,但是跟外国人一起就餐,我们的嘴巴闹出的动静挺让人脸红的。
二是行车。中国人的车技是世界一流的,我们路况的复杂程度是外国人所不能适应的,所以我们国家的驾驶证是所有国产证件中含金量最高的——世界通用。加塞、插队比比皆是,上下班的高峰时间,路上的剐蹭事故、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的都不罕见。但是在很多外国语言里,根本找不到“加塞插队”这样的词汇…黑人的行车非常规矩,辅路让主路、转弯让直行,街上的车多速度很快,但是事故很少。
三是送礼。在中国,走亲访友、求人办事基本是不可能空手的,尤其是临近节日,送礼甚至影响了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交通。我们的礼,送的辛苦:礼送大了,负担不起;礼送轻了,别人以为你怠慢,甚至因此惹恼了对方;更难的是对付那些身居要职的,不送以后会被穿小鞋,送的不合适对方不收还会让你难堪地退回。黑人之间也送礼,亲朋相聚、欢庆节日,都要准备礼物,礼物通常不贵重,主要是表达情感。我们跟黑人朋友打交道,常备小礼物,经常是礼物奉上,事情就简单一半;遇到节日,例行送礼,一般是挂历、红酒、领带之类的,表达心意而已,对方会非常愉快地收下,并且跟你一起拆封礼物,细述他对礼物的喜爱,送礼和收礼的都心情大好。有一点值得注意:黑人跟中国人打交道,基本只收不送的,中国人到人家的一亩三分地发展,把自己的送礼习俗也带了过去,对方基本是照单全收,但如果不是正在办事,过些日子,礼的效力也就降低了。黑人的直率也发挥地淋漓尽致,不少人会直接告诉你:我最近孩子要上学,缺多少多少钱;我要建农场,希望你赞助多少多少。你如果正在求人办事,能接受对方的条件,就送;反之,不送,也不一定影响下次打交道。我经常在政府部门遇到人(多数是门口的接待或者小秘书们)看中我身上的某个饰物、甚至衣服,向我或直接或暗示索要,方便就给他,不方便就委婉拒绝,下次再遇到就当没发生,相互坦然没有芥蒂。这也是黑人的可爱之处,跟他们交往不需要心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