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废话:好长时间没有发博文了,一是因为儿子过来度假,业余时间都给了他;二是因为这段时间的工作确实非常非常忙碌;三是因为网络,原来不限流量的网络,突出宣布限制流量,我们上传下载文件图片多了都要额外收费,并且信号非常不稳定,收发邮件都不能利索地完成。那天,给朋友发送带图片的邮件,上传那叫一个费劲,等着一起出门的老公实在不耐烦了:“干脆我们也买几只信鸽算了,人家南非的人发邮件都不用网络了,改用信鸽了。因为有那个功夫信鸽就飞到了!”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在我以往的博文里,多是介绍我在这个西南非洲国家看到的美景、美食和美事。最近因为工作的关系,深入到最底层的农村,看到了一种国人所不熟悉的生活。
前段时间出差去了楚奎市。楚奎是纳米东部边境的一个小镇,靠近博茨瓦纳,所谓的城镇跟我们一个小村差不多大,除了基本的行政机构和学校、卫生所,没什么商业和娱乐设施。我们早8点从首都出发,向北450公里到达较大城市赫鲁特方丹,午餐后向东走50公里柏油路+254公里的砂石路,一直走到日暮将垂才到目的地。一路上景色单一:一条路申向无尽的远方,两边是茂密的衰草和稀疏的针叶状枯树。因为颠簸,所以无法入睡,眼睛疲乏地看着两边不变的景色发呆,希望能在路上突然出现几只动物或者行人。我们知道这里是纳米土著布须曼人的聚集地,他们都隐藏在树林深处,从马路上根本看不到他们的踪影。我很不解:为什么他们不把家搬到路边来,交通便利了,生活也能改善一些啊。
布须曼人,BUSHMAN,意为丛林中人,又称桑人SUN PERSON,是纳米比亚的土著,我在以前的博文中介绍过。(最后的布须曼人)这是个相对比较隔绝的种族,据说,近亲结婚比较普遍,你从他们矮小的身材、扁平的鼻子、半黑不黑的皮肤能看出些端倪。

仪式现场,坐在头排的是桑人头领
我们此行是去参加中国政府援建的两所农村小学-中纳友谊学校的交接仪式。蓝瓦黄墙的砖瓦建筑在这一带非常显眼,可以说是镇上一道美丽的风景了。当地政府选择在这个地方建新的学校主要是为了发展布须曼人的教育,作为一直被遗忘的少数民族,独立后制定的一系列有利于黑人发展的优惠政策都没有布须曼人的份,独立近20年来,布须曼的人生活状况没有大的改观。

学生在表演舞台剧,他们身着狩猎时代的装束

身穿现代服装的孩子们在表演舞蹈
双方领导在仪式上发表了讲话,希望学生们能在新学校里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学生代表也上台发言,这是个非常典型的桑人女孩,7年级,14岁,身材瘦小,深褐色的皮肤,扁塌的鼻子,宽阔的嘴巴。但是小女孩的发言很精彩,她没有念稿子,声音洪亮,发音清晰,神态自若,富有表情和感染力,观众们给予热烈的掌声。纳国的女总理对这个小女孩赞赏有加,在讲话中几次提到她,说她是个有头脑、有前途的孩子,希望她能SURVIVE
PREGNANCY(避免怀孕)。我听了满心的疑惑,我没听错吧?PREGNENCY?她才多大点个孩子呀!总理的玩笑开大了吧,怎么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这样跟女孩子开玩笑呢!随后,女总理郑重承诺:你如果上到8年级,费用都由我来负担,希望你能一直读下去,千万别等我下次看到你的时候,你已经挺着一个BIG
STOMACH(大肚子)。这次我确认了总理不是在开玩笑,她是认真的。之后我看到的事实证实了总理的担心不是多余的。

女总理对这个桑人女孩钟爱有加
在观众中有不少背着孩子的女孩,除了那些非常小的没有发育的女孩,一般都是带着自己孩子的小妈妈,而下图这个显然是自己的孩子。这是个15岁的小妈妈,看着她稚气未脱的脸,我满心酸楚、沉重。
当地朋友告诉我:桑人的婚嫁制度比较简单,男孩女孩只要一开始发育(女孩11-12岁开始),由父母带到酋长或头领面前说一声,这俩孩子就可以同居了;长大以后如果过不下去,可以自己再选择。这样说来,倒霉的还是女孩子,因为小爸爸可以拍拍屁股走人,养育孩子的责任就落到小妈妈头上了。这样的情况下,哪里还谈得上教育,能混饱肚子就不错了。
15岁的小妈妈和吃奶的小宝宝
楚奎这个地方没有公路,也不通电。白人喜欢这里的纯粹原生态的环境,所以隔三差五呼朋唤友到这边来度假消遣。有需求就有市场,这么偏远的地方也有不错的度假酒店、LODGE,外观看起来非常简单、纯天然,但是室内布置得非常舒适,简朴却不简陋。有了酒店,就有了私人发电机,这里的人终于在夜晚见到了光明,但是私人发电1度电要卖8个纳币(与人民币基本相当,略低),普通村人哪里能消费得起?当地人没有发展农业的传统,畜牧业是主要收入来源,牛马之类的不能天天宰杀卖钱,所以他们的一日三餐都不能保证。
听说了这里有政府办的仪式,而且有饭,周围的村人早早就来到会场,一为看热闹,二为那顿午餐。按照双方事先安排,中方负责为其高层官员提供60人的中餐,其他社区村民由纳方提供午餐,FINGER
FOOD,即用手指拿着直接吃的食品。结果到了仪式当天,纳方根本没准备所谓的FINGER
FOOD,好在我们中资公司提前做足了准备,做了足够200多人吃的午餐,我们提供的餐盘只有不到100套,社区的人自发找来了纸盘子,还有的人等前面的人吃完之后刷了盘子,自己再去吃。那天吃饭的场面可谓壮观,排队的人把取餐的屋子围了个水泄不通,每个人的盘子里都堆着小山一样的食物。原本是计划取餐之后在教室用餐,100多人绰绰有余,也比较象一个reception。但是排队的人远比计划中的人多,而且不少人吃了一轮接着去排,所以学校的院子里到处都是吃饭的人群。有一点非常值得表扬:就是排队的人尽管很多,但是秩序井然,没有高声喧哗的、没有加塞的。单是我们注意到的下图中那个抱孩子的妇人就去排过3次队。很快,8个大食盒的菜都见底了,排队的人仍不散去,中资公司的工人赶紧又突击做了两大盆的菜,方才稳住他们。估计这是他们多日来唯一的一顿饱餐了。


拖家带口来看热闹的村民

背着弟弟妹妹的失学儿童

一脸沧桑。估计终其一生,都没听说过化妆品
一个在现场负责音响的工作人员午餐之后跟我攀谈,问我能否给他找到个在使馆或中资企业工作的机会,因为那样的话,他就可以天天吃到美味的中餐了。我哑然失笑:看看我们中餐的魅力!
我们的建筑工人不管在一个工地工作多长时间,一到工地,马上想着如何改造一下周围的环境:开辟自己的菜园了,撒上国内带来的菜籽,把化粪池的废料撒到菜地做肥料,一个不大的小菜园,基本能满足工人的日常吃菜。周围的黑人土人总是拿着羡慕地眼光看着他们菜盆,等着有吃剩的给他们分一些,但从来不会想着跟着学学、改造自己的家园。相比之下,你不得不赞叹中国人的吃苦耐劳,我们用那么小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世界1/5的人口,而很多非洲国家则是耕地闲置,村民挨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