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评论研究(三)
(2013-05-10 14:11:54)
标签:
红楼梦十二钗评论史马经义文化 |
分类: 《红楼梦》人物分析 |
第三节:前世与今生研究
关于林黛玉的身世,在金陵十二钗中她是最特殊的一位,因为林妹妹不仅有今生还有前世。今生是“果”,前世为“因”,因与果的结合才导致了林黛玉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
首先我们来看评论者们对林黛玉前世的评析。
林黛玉的前世原本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因为得到神瑛侍者的甘露浇灌,所以蜕去了草本化为了女体。然而对于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情,绛珠仙子始终没有报答。后来神瑛侍者下世为人,绛珠仙子征得警幻仙姑的同意随之一同下世,誓言用一生的泪水偿还曾经的灌溉之情。对于《红楼梦》中的这段神话,有学者认为这是为林黛玉的身世增添神秘色彩。王跃飞先生就说:“黛玉诗一样的身世初见端倪。她伴随着灵河岸的温软香风,离恨天的飘渺仙乐,似明似暗,似真似幻地映入读者的视野,令人无不为黛玉身世的诗情美所惊奇。”(18)
然而“绛珠草”到底是什么草?引起了评论者们的兴趣。朱淡文先生根据《说文》中关于“绛,大赤也。”的解释,结合《红楼梦》甲戌本的脂批,比对形状,最后得出“绛珠仙草应即古代方士和诗人想象中的灵芝草,亦即古代神话中所记载的灵芝仙草。”(19)这种观点几乎得到了红学界的公认。
在众多的红楼评论文章中,对于林黛玉的前世,其焦点几乎都集中在了“还泪”上。“还泪”在整部《红楼梦》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评论者们有四种解析角度,第一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为林黛玉爱哭的性格作了铺垫。第二从故事发展脉络上看,“还泪”成了宝黛爱情的核心意象。所以蒋勋先生说,“还泪”故事贯穿《红楼梦》的始终,“这一则看来‘荒唐’的神话,却正是《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情爱的主线。”(20)第三从小说结构上看,曲文军先生说“绛珠‘还泪’的情节构成了《红楼梦》的总体框架,使作品具有了超现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二重复合机制。”(21)第四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还泪”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哲学思辨,曲文军先生就认为其中极大的丰富完善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因果报应的模式。
其次,再看评论者们对林黛玉“今生”的解析。
林黛玉出身于官宦世家,幼时居住在扬州。母亲贾敏是荣国府的千金小姐,其父林如海乃“前科探花”,进士及第,官至兰台寺大夫。林家祖上曾袭五世侯爵,可以说门第高贵,显赫不亚于贾府。然而不幸的是,林黛玉幼年丧母,后来父亲林如海又因病离世。一连串的家庭变故让这个小女孩子孤苦无依,后因外祖母怜惜被接到贾府客居。正是因为如此,在众多的评论者笔下,学者们在梳理林黛玉的家世背景时都会突出她“寄人篱下”“孤苦伶仃”。例如佘树声先生说林黛玉:“幼年就丧了父母,因此她不得不‘寄人篱下’。尽管名义上是贾府的贵宾,实际上她已经是一个孤苦伶仃的沦落者了。尽管出身于官宦之家,然而由于父母死后,林家无人,实际上她已经由‘官宦家的女儿’下降为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者了。”(22)
在红楼评论中,学者们的论点从来就不会单一,视角永远广阔。就以林黛玉的家世背景而论,虽然“孤苦无依”“寄人篱下”是主要论调,但是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例如周思源先生认为,虽然林黛玉父母双亡,但是却得到了贾母的百般疼爱。周先生认为,不能把林黛玉“孤苦无依”“寄人篱下”的心理状态当成客观事实。根据书中第五回的明文:“林黛玉自在贾府以来,贾母百般怜爱,寝室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所以周思源先生说:“黛玉不是‘寄人篱下’,而是充分享受到了贾府小姐的一切正常待遇,并未受到什么额外的‘白眼’或‘牙眼’”。(23)
第一,身世背景决定林黛玉的性格。例如李辰冬先生就认为,林黛玉所遭受如此种种的家庭变故,以及在贾府中所受的待遇“造成了黛玉性格的伤感与善妒”。(26)
第二,环境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既然孤独无依的生活境遇是林黛玉性情特质的主要诱因,那么在这样的特殊性格下,悲剧命运是在所难免的。例如朱萍先生说:“作者为世外仙殊的存在安排了一个残酷的理想环境;丧失所有直系亲属,寄人篱下,孤独多病。从接受当时的世俗教育的角度来说,在黛玉的身边,形成了一个教育的真空。正是这个教育的真空,成就和保持了黛玉的自然人格。也正是这个教育的真空,形成和加固了黛玉的悲剧性格,使她终生都被摒弃在世俗的幸福之外。”(27)
(18)王跃飞
(19)朱淡文
(20)蒋勋
(21)曲文军
(22)佘树声
(23)周思源
(24)李俊
(25)吕启祥
(26)李辰冬
(27)朱萍
(28)薛瑞生
此文摘录自:马经义 著《红楼十二钗评论史略》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