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黛玉评论研究(一)

(2013-04-26 20:51:17)
标签:

马经义

红楼梦

十二钗

评论史

文化

分类: 《红楼梦》人物分析

林黛玉

 

“林黛玉”这三个字原本是曹雪芹笔下一个虚构的人名符号,然而曹公如椽的大笔却让她越过了文字,跨出了书本,穿越了时空走进了万千读者的心灵深处,到如今缓缓悠悠已历两百余年。谁曾想到在这弱不禁风的小女子身上却承载了中外读者难以计数的情感。“林黛玉”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包含着无数的意义,既有纯真、直爽、真诚、聪慧,又有孤傲、任性、尖酸、刻薄。林黛玉并非十全十美,她有不少的缺点,然而得到的却是读者更多的同情与怜惜。吕启祥先生曾说,她不仅仅是《红楼梦》中的一号女主角,“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第一女主人公。”1可以说林黛玉在中国古代小说人物中就是花的精魂与诗的化身。

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各大刊物上仅在论文题目中出现“林黛玉”的文章就有近400篇,这个数目在小说人物评论中是惊人的。纵观关于“林黛玉”的相关评论,会发现对林黛玉的评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淡化了个人形象,突出了形象所包含的意义。为了让读者对众多学者的观点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认识,本文将从名义、身世、性情、才华、缺点、为人处世、结局以及形象的意义与价值等八个方面进行梳理。

 

第一节:名义研究

林黛玉在《红楼梦》中,仆人们称呼她为“林姑娘”,平辈姊妹们称呼她为“颦儿”。“林”是她的姓,“黛玉”是她的乳名,“颦颦”是贾宝玉初见黛玉时见她“眉尖若蹙”而取的表字。周春曾在《红楼梦约评》中说:“按香山《咏新柳》云:‘须教碧玉羞眉黛,莫与红桃作麴尘’。此‘黛玉’两字之所本以。”2这是迄今发现的关于“黛玉”解释的最早资料。关于“林黛玉”名义的解析,从现有的评论文章来看,主要有三种方式。

第一,谐音解析。

“谐音”原本是指文字的声韵相同或者相近,在中国文字中这种现象大量存在。中国文人们也常常运用文字的这一特点而设置一些有趣的文字游戏,曹雪芹似乎对此情有独钟。例如在《红楼梦》中,甄士隐谐音“真事隐”,贾雨村谐音“假语存”等等。红学评论者们正因为抓住了曹雪芹在创作中的这一独特手法,所以常常运用“谐音”规律来解析人名。然而谐音解析法的随意性很大,因为相同的文字所谐音者甚多,谁能保证所谐出的文字一定就是曹雪芹的本意呢!在这种寻求微小概率的情况下,评论者们往往会根据自己所理解的意思或者按照自己已经设定好的意义去索求谐音,于是谐音解析法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了评论者们的一厢情愿了。

“林黛玉”三个字所谐何音呢?在早期的评论者中有一种结论认为,“林黛玉”谐音“宁待玉”。话石主人就在《红楼梦本义约编》中提出了这种观点,他说“十二钗命名,各有喻意。曰林黛玉,读宁待玉。”3“宁待玉”所指的含义其实就是指林黛玉的心只属于贾宝玉,日后非贾宝玉不嫁。洪秋蕃先生也赞同这样的说法,曾在《红楼梦抉隐》中说:“何为黛玉?待宝玉也。谓惟宝玉是待,非宝玉不嫁也。”4如果说这种谐音解析还有它的道理,那么杜世杰先生的谐音就显现出“随意性”了。林黛玉在《红楼梦》中是多情的,这是她的性情所致,所以杜先生说:“黛玉谐韵读带欲,是情欲的化身,应扮多情人。”5

    第二,寓意解析。

人名的寓言解析是指从名字中寻求它的引申含义从而解释这个人物的性格、才情等。例如徐景洲先生认为,“黛玉”是一种未经雕琢的墨玉,这种青黑色的玉在自然界中极为罕见,在众多玉色中有鹤立鸡群之感,不同凡响。曹雪芹以此为女主人公命名,凸显了她的天真率直,任性而为的性格。再加之黛色是冷色调,也极为符合林黛玉不幸的遭际,忧郁的性情,冷嘲尖酸的语言等。所以徐先生说:“林黛玉命名的奇崛,则更见出其品格,才情的独异超群,以及作者对她的钟爱和激赏。”6

    第三.文化解析。

    所谓文化解析是指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典故中寻找人名所依据的文化根源,再结合人物的在小说中的生活状态从而揭示人名所蕴含的特殊意义。例如孙虹先生在《山海经·海外北经》中找到了“林”的原始意象。其中记载了夸父追日的典故,《山海经》上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谓,河谓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孙虹先生认为:“这是一个执着追求而不能实现理想的寂寞跋涉者形象,也是‘林’所具有的内蕴。”7林黛玉的内心一直都是孤独寂寞的,而“跋涉者”的形象正切合了她为爱执着追求的意愿。

    林黛玉除了姓名以外,还有“颦颦”一字和“潇湘妃子”的别号。吕启祥先生认为“颦颦”和“潇湘妃子”所依据的文化基因是吴越国美女“西施捧心而颦的传说和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泪洒斑竹的典故。”8这种观点在红学界几乎达成了共识,这种运用传统文化解析人名的方式也极大地丰富了小说人物的内涵。

    关于林黛玉的名字,在早期的抄本中小有异同。己卯本、庚辰本上绝大部分写成的是“代玉”。很多学者认为这是抄手在誊抄的过程中的笔误,然而徐乃为先生认为这并非笔误,而是曹雪芹最早的原始命名。徐乃为先生作出这样的推断其中有一个根据是,现今保存下来的己卯本和庚辰本都并非一个人誊抄完成的,而是由七八个人共同作业,可是抄手们都写的是“代玉”,这说明最初的原稿上就是“代玉”而非“黛玉”。然而如果真是“代玉”又蕴含着什么意思呢?徐先生说,“代”有替代、取代、更迭、交替等等,“代玉”在《红楼梦》中的终极含义是指“林黛玉在于宝玉的婚恋关系中,是被替代的角色。所以,黛玉的命运与结局,她与宝玉的婚恋关系是不可能有终结的,是被替代的,是要‘谢’的,早早结束的。”9


 

1)吕启祥 《花的精魂,诗的化身——林黛玉形象的文化蕴含和造型特色》 载于 《红楼梦学刊》 1987年第3

2)周春 《红楼梦约评》载于  朱一玄编《红楼梦资料汇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 天津: 2001P566

3)话石主人 《红楼梦本义约编》载于 一粟编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 中华书局 北京: 1963年 P180

4)洪秋蕃 《红楼梦抉隐》 载于 一粟编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 中华书局 北京: 1963年 P238

5)杜世杰 《红楼梦考释》 中国文学出版社 北京:1995年 P248

6)徐景洲 《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命名之寓意》 载于 《阅读与写作》 1998年 3期 

7)孙虹 《黛玉宝钗形象的原型意义》 载于《红楼梦学刊》 1997年第3

8)吕启祥 《花的精魂,诗的化身——林黛玉形象的文化蕴含和造型特色》 载于 《红楼梦学刊》 1987年第3

9)徐乃为 《宝钗结局,其悲孰甚:兼论<</font>红楼梦>对称性美学结构》 载于 《明清小说研究》 2003年第4


摘录自:马经义 著 《红楼十二钗评论史略》 四川大学出版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