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评论研究(一)
(2013-04-26 20:51:17)
标签:
马经义红楼梦十二钗评论史文化 |
分类: 《红楼梦》人物分析 |
林黛玉
“林黛玉”这三个字原本是曹雪芹笔下一个虚构的人名符号,然而曹公如椽的大笔却让她越过了文字,跨出了书本,穿越了时空走进了万千读者的心灵深处,到如今缓缓悠悠已历两百余年。谁曾想到在这弱不禁风的小女子身上却承载了中外读者难以计数的情感。“林黛玉”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包含着无数的意义,既有纯真、直爽、真诚、聪慧,又有孤傲、任性、尖酸、刻薄。林黛玉并非十全十美,她有不少的缺点,然而得到的却是读者更多的同情与怜惜。吕启祥先生曾说,她不仅仅是《红楼梦》中的一号女主角,“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第一女主人公。”(1)可以说林黛玉在中国古代小说人物中就是花的精魂与诗的化身。
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各大刊物上仅在论文题目中出现“林黛玉”的文章就有近400篇,这个数目在小说人物评论中是惊人的。纵观关于“林黛玉”的相关评论,会发现对林黛玉的评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淡化了个人形象,突出了形象所包含的意义。为了让读者对众多学者的观点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认识,本文将从名义、身世、性情、才华、缺点、为人处世、结局以及形象的意义与价值等八个方面进行梳理。
第一节:名义研究
林黛玉在《红楼梦》中,仆人们称呼她为“林姑娘”,平辈姊妹们称呼她为“颦儿”。“林”是她的姓,“黛玉”是她的乳名,“颦颦”是贾宝玉初见黛玉时见她“眉尖若蹙”而取的表字。周春曾在《红楼梦约评》中说:“按香山《咏新柳》云:‘须教碧玉羞眉黛,莫与红桃作麴尘’。此‘黛玉’两字之所本以。”(2)这是迄今发现的关于“黛玉”解释的最早资料。关于“林黛玉”名义的解析,从现有的评论文章来看,主要有三种方式。
第一,谐音解析。
“谐音”原本是指文字的声韵相同或者相近,在中国文字中这种现象大量存在。中国文人们也常常运用文字的这一特点而设置一些有趣的文字游戏,曹雪芹似乎对此情有独钟。例如在《红楼梦》中,甄士隐谐音“真事隐”,贾雨村谐音“假语存”等等。红学评论者们正因为抓住了曹雪芹在创作中的这一独特手法,所以常常运用“谐音”规律来解析人名。然而谐音解析法的随意性很大,因为相同的文字所谐音者甚多,谁能保证所谐出的文字一定就是曹雪芹的本意呢!在这种寻求微小概率的情况下,评论者们往往会根据自己所理解的意思或者按照自己已经设定好的意义去索求谐音,于是谐音解析法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了评论者们的一厢情愿了。
“林黛玉”三个字所谐何音呢?在早期的评论者中有一种结论认为,“林黛玉”谐音“宁待玉”。话石主人就在《红楼梦本义约编》中提出了这种观点,他说“十二钗命名,各有喻意。曰林黛玉,读宁待玉。”(3)“宁待玉”所指的含义其实就是指林黛玉的心只属于贾宝玉,日后非贾宝玉不嫁。洪秋蕃先生也赞同这样的说法,曾在《红楼梦抉隐》中说:“何为黛玉?待宝玉也。谓惟宝玉是待,非宝玉不嫁也。”(4)如果说这种谐音解析还有它的道理,那么杜世杰先生的谐音就显现出“随意性”了。林黛玉在《红楼梦》中是多情的,这是她的性情所致,所以杜先生说:“黛玉谐韵读带欲,是情欲的化身,应扮多情人。”(5)
人名的寓言解析是指从名字中寻求它的引申含义从而解释这个人物的性格、才情等。例如徐景洲先生认为,“黛玉”是一种未经雕琢的墨玉,这种青黑色的玉在自然界中极为罕见,在众多玉色中有鹤立鸡群之感,不同凡响。曹雪芹以此为女主人公命名,凸显了她的天真率直,任性而为的性格。再加之黛色是冷色调,也极为符合林黛玉不幸的遭际,忧郁的性情,冷嘲尖酸的语言等。所以徐先生说:“林黛玉命名的奇崛,则更见出其品格,才情的独异超群,以及作者对她的钟爱和激赏。”(6)
(1)吕启祥
(2)周春
(3)话石主人
(4)洪秋蕃
(5)杜世杰
(6)徐景洲
(7)孙虹
(8)吕启祥
(9)徐乃为
摘录自:马经义 著 《红楼十二钗评论史略》 四川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