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高富帅”
(2012-09-14 20:01:52)
标签:
屈原诗人马经义文学欣赏文化 |
分类: 中国文化辨析 |
在中国文学史上,如果说《诗经》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叫“诗”,那么屈原则首先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叫“诗人”。如果说《诗经》的意象来自于万家灯火与炊烟袅袅之间,那么屈原这位诗人的精神气脉来自于他的生命与性灵。
屈原的一生都在路上,在政治奔波的路上,在自我实现的路上,在寻求安顿的路上,所以他才感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们习惯把屈原称为“爱国诗人”,然而我却觉得这样的称谓其实已经用政治的框范遮蔽了他文人的万丈光芒;人们常常叹息他仕途的不得志,然而我却庆幸天才般的诗人没有因为政治而变得平庸;人们也常常怜惜他所受的排挤和冷落,然而我却要感谢上苍因此而让他多了一份诗情。所以上天总是公平的,制造了屈原的人生悲歌却成就了华夏的优秀文学。
我们习惯在政治的概念下定位文学,所以才有“政治家就是得意的诗人,诗人就是失意的政治家”这句话。如果从这个角度审视屈原,他的一生就是这句话最好的注释。然而屈原与众不同的是,他的诗是写在身心之上的。
品读屈原的诗作,你能感受他的高贵,又能感受他的疲惫;你既能触摸到他的高亢,又能体会他的落寞;诗文的一边是美人与幽兰;另一边又是妒忌与流俗。在这种冰与火,生与死的拉扯中,我看见屈原衣袂飘飘,佩着长剑,在环佩铿锵中走来,目光深邃而悠远……
从屈原开始,中国文人的内心多了一份“自言自语”,虽然诗文中仍然多是苍生与社稷,然而起点与终点却落在了“自我”之上。庄子也好,孔子也罢,他们的心不是在“天上”就是在“地上”,自从有了屈原才来到了“人心”之上。所以你在诸子百家中感受到的是处变不惊与平静安定,在屈原那里却能感受到人世间很多的无奈与惊诧。因为他有太多的疑问,无穷的困惑,所以他的《人问》多于《天问》,这正是屈原的作品往往显得更为艰深的原因。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日升月落,四季更迭,见草木凋敝,怕美人迟暮,何不趁着当下,跨上骏马,出游远方,踏出一条心灵之路来……